
左起:羅煥昌、田家炳、吳康民、費斐、林廣兆、張國良在酒會上喜相逢。
被譽為“足球之鄉”的梅州僑鄉受早期的傳教士和華僑、華人、港澳同胞的影響,體育運動比較活躍,體育運動項目較多,體育運動最早起源於中、小學校,帶動民間群眾體育運動的發展。主要有:游泳、划船、武術、下棋、登山、舞龍、舞獅、足球、籃球、乒乓球、田徑、體操等,而且體育運動的總體水平較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制定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方針,在全國開展了全民的體育健身運動。梅州僑鄉的群眾運動隨之蓬勃發展。從城市到農村,從機關到學校,從工廠到單位各種運動隊紛紛建立。各縣(市、區)還根據自己的項目和特點,有側重地進行重點培訓。梅縣、興寧、五華以足球為重點;大埔、平遠以籃球和乒乓球為重點;豐順、蕉嶺則以田徑為重點開展活動。並開展定期與不定期的體育比賽,使梅州僑鄉的體育活動逐步走向正規化、制度化。
梅州僑鄉的體育發展促進了體育設施的不斷完善。全市有看台的體育場6個,標準田徑場18個,網球場3個,保齡球館1個,羽毛球館3個,游泳池18個,綜合性大型體育館2個,僑鄉共有大小體育場館2050個。
綜觀梅州僑鄉體育運動的普及發展,特別是足球運動的普及、快速發展,以及“足球之鄉”美譽的取得,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在促進梅州僑鄉體育運動過程中功不可歿。
一、創辦體育學校,為中國革命和建設貢獻力量
早在辛亥革命前夕,梅州鬆口華僑謝逸橋、謝良牧、溫靖侯等人為了培養辛亥革命的具有強壯體質的軍事人才,1907年,同盟會革命黨人在梅州鬆口走馬崗“溫氏桂廬”設立“體育傳習所”(屬軍事學堂),訓練學生軍事武術和日常體育,這是廣東省最早的體育學校之一。它的創辦,培訓了一批參加辛亥革命,乃至新民主主義的革命人才,開創了軍事和體育相結合的體育學校的先河,也是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創辦體育學校的開端,這也是梅州近現代體育運動的開端。
1911年,鬆口體育會以同盟會中的歸僑青年發動和組織敢死隊,前往廣州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
二、足球運動方興未艾
足球運動在梅州僑鄉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梅州人民最為喜愛的項目之一,它普及面廣,足球人才輩出,在梅州僑鄉體育運動中佔有極其顯著的地位。
梅州五華籍人士李惠堂,以其高超的足球技術,帶領香港南華隊出征澳大利亞、東南亞各地,因屢戰屢勝而被稱為“亞洲球王”,享譽海內外,深受華僑華人的歡迎。 1942年,李惠堂從香港回到家鄉五華,組織錫坑足球隊先後到五華各鄉鎮和梅州市的一些縣進行表演,傳授足球技術,普及足球運動,李惠堂回鄉活動使強民隊受到很大教益,而且對梅州僑鄉足球運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給僑鄉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1958年梅州僑鄉第一支女子足球隊在梅縣鬆口中學誕生。從此,掀開了梅州女足運動新的一頁。 1964年梅縣被確定為全國開展足球運動10個重點縣之一。 1989年,梅州市委、市政府根據梅州市實際情況,創辦了當時全國僅有兩所的足球運動學校之一的“梅州市足球運動學校”。 1990年,全市有22間學校被省、市命名為足球傳統項目。
三、梅縣強民體育會
1929年,僑眷在梅縣創辦了“梅縣強民體育會”。首任會長是印尼歸僑溫集祥。活動經費主要靠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的讚助。梅縣強民體育會自成立發來,為梅州僑鄉的體育運動發展起到了帶頭作用並取得優異成績。
1935年,以梅縣強民體育會隊員為主組成的梅縣足球隊首次參加第十三屆省運動會,榮獲全省縣聯賽冠軍。不久,旅港嘉應商會會長林翊球邀請梅縣足球隊訪港,從而拉開了梅州和港澳足球往來的新篇章。
1937年,梅縣足球隊在第十四屆省運動會上蟬聯全省縣聯賽冠軍,旅港嘉應商會會長林翊球再次邀請梅縣足球隊訪港,並請“亞洲球王”李惠堂為隊員傳授球技,梅縣足球隊還與香港南華隊比賽,又以2:1戰勝英國駐港海軍足球隊,此為梅州足球隊和港澳足球隊的首次交鋒。香港淪陷後(1942年),“球王”李惠堂回五華,組織了“航建隊”來梅訪問,強民隊以3:1戰勝客隊。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該會號召全體會員投入抗日救亡工作中去,除以足球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外,還以戲劇、音樂等進行大力宣傳,將所得門票收入全部捐獻慰勞前方抗日將士。強民體育會還出版《燎原》月刊,發行正義報,主辦工人夜校等活動。
廣州淪陷後,民國省政府遷到韶關,1941年在韶關舉行“漢魂杯”全省足球賽,梅縣以強民為主力參加比賽,結果以4:0戰勝強勁的“寶安隊”,奪得“漢魂杯”,再次榮獲全省足球賽冠軍。廣東省以梅縣隊為主,代表廣東訪問衡陽、桂林,取得全勝。
1946年11月梅縣舉行戰後第一屆運動會,梅縣強民體育會是籌備運動會的核心,並參加比賽,取得良好的成績。 1947年廣東省第15屆運動會,梅縣僑鄉以“強民”為主,組織選拔男、女籃球、男子足球、田徑30餘人組成梅縣體育代表團參加省運會,其中以“強民”為主力的男足獲得第3名。
新中國成立後,以“強民”會員為主力組成的梅縣足球隊,二次代表廣東省參加中南區足球賽,均取得好成績。 1955年“強民”隊在武漢舉行的全國分區足球錦標賽中,榮獲冠軍。
從1958年至“文化大革命”, “強民體育會”被迫停止活動。 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強民體育會”才得以恢復,其時,香港嘉屬商會鼎力資助復會活動經費。
1980年換屆選舉,溫集祥仍被選為會長。復會後的“強民體育會”仍以足球為中心的體育運動,連續3年每年舉辦一次“強民杯”公開組、中學生組、小學生組(含男、女)的足球錦標賽。 1983年還發起倡議,開展“足球年”活動,致力於培訓青少年、兒童、女子足球。會務也有很大發展,有會員400多人,在鬆口、丙村、扶大、西陽、白宮、畬江、城北等鄉鎮設立“強民”分會,與此同時,在廣州、上海、北京等地也成立“強民之友”。
1980年,香港嘉屬商會為祝賀“強民”成立51週年,捐資17萬港元,會友黃雨柏先生捐6萬元,興建強民體育辦公大樓及旱溜冰場,經費不足之數由香港足球總會會長霍英東先生負責。
1984年,香港嘉屬商會為“強民體育會”55週年慶典活動贊助經費,派代表團前來祝賀,並商議興建梅縣人民體育場有關事宜,霍英東先生特派其公子霍振霆前來祝賀。
在梅縣強民體育會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梅州籍各界人士的關心和大力的支持,印尼僑領丘元榮、丘陶榮、丘佐榮、劉宜應、劉家祺及香港曾憲梓、劉錦慶、陳雲康、溫仁才、羅煥昌等76位鄉賢及裕華國貨公司等9家公司為梅縣強民體育會的發展壯大貢獻力量。 1979年復會以來,香港曾憲梓、劉錦慶為強民的振興,積極發動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捐資捐物,並親自率領香港愉園足球隊為梅縣強民體育會復會及成立55週年助興。
四、體育人才濟濟,成績斐然
梅州僑鄉的運動員曾在各種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為祖國人民,為僑鄉人民爭得了榮譽:在亞運會上獲得金牌1.5枚,銀牌0.5枚;在全國重大比賽中獲得冠軍15個,亞軍18.5個,季軍13.5個;在全省重大比賽中獲得冠軍181.5個,亞軍208個,季軍212.5個。
在重大國際比賽和國家級比賽中,不少梅州僑鄉隊員為國家隊和省隊奪得優異的成績添磚加瓦。
1936年,歸僑蔡演雄被選為中國體育代表團籃球隊主力隊員,參加了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解放後,由於梅州各地有目的地重點培訓,湧現了許多項目拔尖人物,為國家和省輸送了許多人才。據市體委統計,解放後,全市共輸送了170人到國家和省隊,其中足球運動員124人。入選國家男足的有謝育新、曾繁欽、伍文彬、池明華、郭億軍、張小文、楊寧、黃建良、黃德保。女足有吳偉英、李小蘭、李雪峰,國奧隊的有李玉展。體操隊的有李莉、鐘勤,羽毛球隊的有陳其道。歸僑曾雪麟受命國家男足主教練,歸僑侯加昌為國家羽毛球主教練。
五、港澳台同胞除支持體育事業
廣大華僑、港澳台同胞除對梅縣“強民體育會”的關心支持外,對梅州市的體育事業亦貢獻良多。 20世紀50年代,徐育梅、孫城曾、劉淼慶等籌募一批足球、足球鞋、球衣、大小銀杯及體育設施捐贈給梅縣各學校開展足球運動和作獎品之用。
改革開放後,旅港鄉賢曾憲梓、劉錦慶、羅煥昌、劉宇新、華僑華人熊德龍、李賢源等先生捐款在梅縣、興寧、五華等地舉辦“憲梓杯”、“煥昌杯”、“宇新杯”、“強民杯”、“寶寶杯”等足球賽。同時還有眾多旅外鄉賢為我市各地中、小學校修建足球場和購買體育器械等。支持“三杯”(萌芽杯、幼苗杯、希望杯)足球運動。 1983年梅州市三支少年足球隊晉京參加決賽,取得優異的成績,曾憲梓先生還對“三杯”的培訓提供一定的經費,致使梅州僑鄉歷年參加全國少年足球“三杯” 賽的戰績常勝不衰。
廣大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為振興梅州僑鄉體育事業的發展,不僅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參與在僑鄉各地興建大型體育場館。在梅縣、興寧、五華、蕉嶺、豐順、大埔、平遠等地興建了具有主席台、看台的標準場館。而且還引薦國家足球隊、籃球隊、乒乓球隊;香港愉園足球隊;東昇足球隊等來梅訪問比賽,提高梅州體育水平,為促進梅州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的貢獻。
據統計,從1979─2003年,梅州籍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捐贈給梅州體育事業方面的資金近億元人民幣。
(鄧銳)
(梅州市僑聯/2007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