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5, 2007

廣州中山大學:海內外同胞對家鄉文教事業貢獻大

深圳新聞網

重視培育人才捐巨資辦教育

香港同胞生活在世界金融、信息中心,見多識廣,看待世事站得高,望得遠。他們從多年在商海奮鬥的切身體驗中,意識到要盡快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必鬚髮展教育文化事業,這是一項事關培養人才、造就人才帶根本性的千秋大業。改革開放以來,他們慷慨捐資,在全市新建、重建、擴建學校的樓、堂、館、舍計有5500多間,托兒所、幼兒園130 多間,總金額6億多元人民幣,佔海外總捐資額70%。梅州有幾個縣現有的新建學校有一半至三分之二是以香港同胞為主的三胞捐建的。


一花引來萬花開。在香港同胞曾憲梓、田家炳、劉宇新等先生帶動下,振興梅州教育,改變家鄉面貌逐步形成了香港、澳門、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識。他們對家鄉教育的捐資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數量一年比一年多,規模一幢比一幢大,情緒一次比一次高,捐資範圍從梅城逐步向全市各縣、區擴展。嘉應商會永遠榮譽會長劉錦慶先生曾多次講到捐資良性循環的辯證規律,即捐資辦好事——心情好——身體好——發財多——辦更多好事——心情更好……田家炳、曾憲梓僅捐建學校樓、館就分別有40多幢,每幢耗資都在50萬以上甚至數百萬超千萬之巨。很多香港同胞都有教育系列工程,如曾憲梓先生在嘉應大學的八項系列工程及分佈於全市的曾憲梓中、小學系列工程;田家炳先生在大埔及市、各縣的中、小學系列工程;劉宇新先生的中、小學系列工程;羅煥昌、姚美良、徐琳、何冬青、孫城曾、李濟平、餘國春、黃麗群、古欣粼、鄒錫昌、陳紀煌、黎次珊的中、小學系列工程。尚有熊德龍、曾廣淼、劉錦慶、林尚聰、楊如彭、何肇陵、羅桂祥、曾鏡明、邱育新、陳泰元、朱孟依、鍾奇可、吳炳連、楊光華、林光如、陳振炎等先生,獨資捐建的教學大樓或圖書館大樓,以及數十萬元以上的學校設施或教學設備等。一次捐資最多的是曾憲梓中學,金額達1.5億元人民幣。


1984年梅州創辦嘉應大學,曾憲梓先生首先捐資270多萬元興建一幢1萬平方米的教學大樓。接著劉宇新、田家炳、熊德龍及海外僑賢肖畹香等先生資助興建了大部分教學場地。然後由羅煥昌、曾憲梓、田家炳、餘國春、姚美良、劉宇新、熊德龍等先生集資1200多萬元,在市政府支持下,共同興建嘉應大橋,每年從過橋費中提取資金用作嘉大部分辦學經費。香港嘉應商會對嘉應大學的創辦、鞏固和發展都給予熱情支持,傾注心血,獻計獻策,出錢出力。他們為嘉應大學捐建教學大樓、圖書館、科學館、大禮堂、辦公樓、體育館、專家樓、幼兒園等,添置了一大批教學儀器、設備,籌集了嘉應大學教育基金。十多年來,嘉應商會及通過他們發動為嘉大捐資近5000萬元。他們的關心和支持,不僅為辦學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改善了辦學條件,而且也向人們展示了嘉大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光明的前景。嘉大於20003月順利升格為本科院校,嘉應商會功不可沒。


家鄉人民從心底感激香港同胞和海外僑胞對家鄉千秋大計的熾熱情感,他們的回報就是努力辦好教育,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嘉應大學開辦十多年期間,梅州教育也進入黃金歲月。基礎教育普九儘管進展艱難,但依然提前得到實現。整體教學質量迅速提高,高考年年報豐收,使捐資辦教育的香港同胞見到了成果,看到了希望,進一步鼓舞了他們辦學的積極性。反過來他們的義舉又大大鼓舞了家鄉父老鄉親,形成了人人關心教育、熱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全民辦學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一次教育基金百萬行活動,海內外鄉親共集資5900萬元人民幣。不少五保戶老人連母雞帶雞蛋都作為一片心意奉獻給了教育基金,老爺爺不要棺材要人才,賣掉棺材獻教育,令人十分感動。很多本地企業家慷慨解囊,僅五華縣的企業家張德琴、繆壽良、曾茂發、朱煥良捐資辦學金額都分別在150萬元以上。


香港同胞慷慨捐資辦教育,目的就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曾憲梓先生每當跟我談起教育,必談到要教學生懂得怎樣做人,強調培養能為國家作奉獻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最為重要。他回到家鄉經常主動要求和學生見面作報告,深刻講解勤、儉、誠、信做人辦企業的道理,讓師生深受感染,對他產生髮自內心的敬佩和愛戴。 1997年,曾憲梓教育基金的有關領導來梅州視察,國家教委領導看到學生們圍著曾先生久久不願離開的那份真摯的激情,感動得熱淚盈眶。每年曾先生在香港都能收到家鄉學生數十封來信,反映學校的變化,個人的理想。他雖然社會活動和商務繁忙,但每封信都看完,而且成為向學生作報告的生動教材。億萬捐資不就是為了造就這些孩子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嗎?曾先生等香港同胞的良苦用心,真令人感慨萬千。


何冬青先生是香港教育家。他不僅為家鄉平遠縣捐建中、小學系列工程,而且為三間中學一間小學設立德智各項獎學金。他自己是書法家,卻請8歲的小學生為他捐建的學校和大樓題寫校名,以此激勵後輩。劉宇新先生用善於修養,勤於學習,苦於鍛煉”12個字,表達他對學生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殷切期望。


梅州雖然仍是廣東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而教育的規模、質量卻一直排在廣東前列。旅港鄉親用心血育出的花朵,正盛開在全國各地。


關心百姓健康資助醫院建設

改革開放後,梅州的醫療衛生事業得到海外僑胞,特別是香港同胞的熱心資助。與省、市配套資金一起,對醫院進行了全面的改造。不僅使所有市、縣級醫院(包括中醫院)新建、擴建醫療及生活用房面積增長十倍以上,還興建了一批鎮級衛生院。香港同胞捐資新建、修建和擴建的大、小醫院、衛生院160多間(幢),捐資金額約1億元人民幣。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市田家炳醫院,捐資1700多萬元,是一次性捐資最多的。此外,田先生還在豐順捐建中醫院、平遠人民醫院捐建田家炳醫院,在大埔縣建大小23間醫院。曾憲梓先生在市人民醫院捐建的憲梓大樓(內兒科大樓)、高壓氧治療中心、梅縣人民醫院榮發大樓等。羅煥昌先生捐建的興寧市人民醫院內科大樓、煥昌樓和中醫院桂清樓以及寧新衛生院門診大樓等。劉宇新先生捐建的興寧人民醫院華招樓、興寧市庭芳醫院和五華橫陂醫院宇新門診樓。徐琳先生捐建的蕉嶺人民醫院大樓和中醫院大樓。姚美良先生捐建的五華人民醫院永芳樓和平遠人民醫院永芳樓。餘國春先生捐建的梅縣新縣城裕華門診大樓等等。還有何冬青、鄒錫昌、鍾奇可、黎次珊、週化文、李濟平等香港同胞捐建的一大批鎮級衛生院。此外,他們還捐贈大小醫院的部分貴重醫療設備。


關注體育事業振興足球運動

梅州是足球之鄉,尤其是梅縣、興寧、五華,曾為中國足球運動輸送過不少優秀人才。梅州足球和教育一樣,得益於華僑的影響和支持。民國初年,從歸僑盧柏廷、餘國輝等任東山中學和梅州中學足球隊教練始,梅州足球運動就有了良好的開端;1929年歸僑曾廣錫、楊友森等創建了強民足球隊;1931年歸僑溫集祥加盟任球隊長後,梅城足球在全省連獲冠軍;1942年香港南華足球隊主將、五華籍香港同胞李惠堂返鄉組隊出征香港獲勝,名震亞洲球壇。我們應該感謝一代又一代的梅州足球名將,特別是譽為亞洲球王的李惠堂先生,為梅州家鄉增添了光彩,推動了球風。可見,在全國踢足球還是當作一種玩樂的時候,梅州的足球普及程度在全省全國已遙遙領先。雖然那時的足球之鄉還沒有一個像樣的球場,畢竟60年代的梅縣足球已經跨過長江,獲得中南之冠。


1985年由曾憲梓先生等捐建萬人看台的梅縣足球場;劉宇新、羅煥昌、曾憲梓、林尚聰等先生捐建興寧萬人看台足球場;曾憲梓、劉宇新、周錦濤等先生捐資五華萬人看台足球場;田家炳、曾憲梓、何冬青等捐建的平遠縣足球場,及田家炳等資助的蕉嶺縣體育場、田家炳獨資捐建的大埔縣體育場。 1988年羅煥昌、劉宇新先生各捐建一幢大樓,興建了梅州市足球運動中心,成立了足球運動學校,開始了職業足球運動人才的培養工作。與此同時,還在全市連續舉行了憲梓杯宇新杯南方杯煥昌杯等全國全省球隊參加的足球比賽。梅州的足球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梅州小將參加全國希望幼苗萌芽三杯足球賽,獲得全國冠軍三次、亞軍五次。 80年代以來,梅州輸出了數以百計的足球運動員,成為省級及佛山、深圳等甲級足球隊的主力隊員,同時為國家隊輸送了像謝育新、伍文兵、吳偉英等一批優秀運動員,為國家和廣東足球運動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97年,梅州市中學生足球隊由我率團,代表中國參加在印度巴特那舉行的亞洲中學生足球賽,在12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五。 1998年,梅州足球隊在全省運動會上,力克強敵,獲得全省冠軍。這一切都使曾憲梓先生等在憂慮之餘感到欣慰。當梅州中學生足球隊從印度飛回香港的時候,曾先生從心底里感到高興,像重獎國家奧運隊獲獎隊員一樣,也給足球隊予以獎勵,並請新華社香港分社領導一起宴請我們足球隊全體成員。


資助文化建設讓世界了解梅州

梅州譽為文化之鄉,其內涵主要是客家人共有的特性——崇文重教,興學育才。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梅州人口約10萬,當時考秀才的士子就有上萬人。興學育才是梅州的歷史特色,也造就了文化之鄉的盛名。但作為地方的文化活動設施則與當地經濟水平一樣,屬一窮二白。改革開放前,除梅縣金山圖書館外,各縣的圖書館仍屬書屋狀態。至於影劇院、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公園不是空白,就是面積極為有限。偶爾需發動全民觀看受教育的電影,也得分期分批到縣城唯一的影劇院觀看。為此,花上車費、餐費的開支遠超過一張電影票錢。人們為溫飽勞作、奔忙,農村更是日出至日夕為餐中兩碗飯而面朝紅土背朝天,過著三飽一倒的日子,不知精神食糧為何物。千百萬人的思想就像穿的衣服一樣幾乎統一為藍色軍幹裝。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精神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文化這個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畢竟受經濟基礎、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的製約。


80年代以來,曾憲梓、劉宇新、羅煥昌等先生為了振興文化之鄉,豐富文化之鄉的內涵,帶頭捐建了一系列的文化設施工程。如捐資圖書館建設就有香港嘉應商會曾憲梓先生等捐建的梅縣劍英圖書館,羅煥昌、劉宇新先生捐建的興寧圖書館,何冬青先生捐建的平遠縣圖書館及楊光華先生捐建的梅州師範星雲圖書館,餘國春等先生捐建的鬆口圖書館等;文化活動中心有曾憲梓、劉宇新捐建的梅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劉宇新捐建的興寧青少年活動中心宇新樓和興寧老幹活動中心、文苑樓,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大埔家炳青少年文化室及游泳池,羅煥昌先生捐建的大埔百侯鎮煥昌文化活動中心,姚美良先生捐建的梅州大會堂及大埔銀江文化室、永芳戲院等,何冬青先生捐建的平遠石正鎮文化活動中心。此外,曾憲梓、田家炳、謝興強、劉宇新、餘國春等一大批香港同胞及曾沐彬、熊德龍等海外僑胞捐建的梅州市華僑博物館,田家炳、姚美良等先生捐建的大埔縣華僑事蹟展覽館,邱育新先生捐建的白宮壽而康老人活動中心。旅遊景點中由曾憲梓先生捐建的劍英公園聚賢堂、千佛塔文化中心,劉宇新先生在神光山捐建的尊經閣等。由劉宇新先生捐建的興寧電視發射台,劉宇新、溫學濂先生捐建的興寧廣播電視發射中心,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大埔電視台,姚美良先生捐建的梅州電視台演播室等等,舉不勝數。 1992年,86歲高齡的廖安祥先生將其數十年收藏的何香凝、柳亞子、郭沫若、劉海粟、吳作人、李可染等大師級名家的書畫真跡103幅,送給嘉應大學收藏。除此之外,梅州1989年舉行的世界客屬聯誼會、1990年梅州市‘90山歌節、1993年舉辦的全國神州百姓鬧元宵文藝晚會、 1994年舉辦的第十二次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等大型國際性或全國性的活動,都離不開曾憲梓、劉宇新、田家炳、羅煥昌、黃華、黃源興、謝興強等香港同胞及海外僑胞的鼎力支持。最近在全國近30家省、市電視台播放由梅州市政府、梅州電視台與深圳大學聯合攝製的大型系列片《客家人》,也得到了曾憲梓、劉宇新、田家炳、姚美良、餘國春等先生的大力支持。這些大型活動舉辦得有聲有色,場面熱烈、內涵豐富,感染力強,讓山區梅州的新形象,多次通過電波遠播全球,使世界客家人對家鄉變化增進了解。以文化作中介,聯絡了鄉親鄉誼,溝通了鄉情僑情,從而使世界了解梅州,讓梅州走向世界。


(來源:南方網)編輯:鄧玉梅

Tuesday, May 22, 2007

廣州中山大學:海內外同胞對家鄉文教事業貢獻大

廣州中山大學:海內外同胞對家鄉文教事業貢獻大

2007-05-22 18:48:02 南方網

  

重視培育人才捐鉅資辦教育

  香港同胞生活在世界金融、信息中心,見多識廣,看待世事站得高,望得遠。他們從多年在商海奮鬥的切身體驗中,意識到要儘快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必鬚髮展教育文化事業,這是一項事關培養人才、造就人才帶根本性的韆鞦大業。改革開放以來,他們慷慨捐資,在全市新建、重建、擴建學校的樓、堂、館、舍計有5500多間,託兒所、幼兒園130多間,總金額6億多元人民幣,佔海外總捐資額70%。梅州有幾個縣現有的新建學校有一半至三分之二是以香港同胞為主的“三胞”捐建的。

  

一花引來萬花開。在香港同胞曾憲梓、田家炳、劉宇新等先生帶動下,振興梅州教育,改變家鄉面貌逐步形成了香港、澳門、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識。他們對家鄉教育的捐資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數量一年比一年多,規模一幢比一幢大,情緒一次比一次高,捐資範圍從梅城逐步向全市各縣、區擴展。嘉應商會永遠榮譽會長劉錦慶先生曾多次講到捐資良性循環的辯證規律,即捐資辦好事——心情好——身體好——發財多——辦更多好事——心情更好……田家炳、曾憲梓僅捐建學校樓、館就分別有40多幢,每幢耗資都在50萬以上甚至數百萬超千萬之巨。很多香港同胞都有教育系列工程,如曾憲梓先生在嘉應大學的八項系列工程及分佈于全市的曾憲梓中、小學系列工程;田家炳先生在大埔及市、各縣的中、小學系列工程;劉宇新先生的中、小學系列工程;羅煥昌、姚美良、徐琳、何冬青、孫城曾、李濟平、余國春、黃麗群、古欣粼、鄒錫昌、陳紀煌、黎次珊的中、小學系列工程。尚有熊德龍、曾廣淼、劉錦慶、林尚聰、楊如彭、何肇陵、羅桂祥、曾鏡明、邱育新、陳泰元、朱孟依、鐘奇可、吳炳連、楊光華、林光如、陳振炎等先生,獨資捐建的教學大樓或圖書館大樓,以及數十萬元以上的學校設施或教學設備等。一次捐資最多的是曾憲梓中學,金額達1.5億元人民幣。

  

1984年梅州創辦嘉應大學,曾憲梓先生首先捐資270多萬元興建一幢1萬平方米的教學大樓。接著劉宇新、田家炳、熊德龍及海外僑賢肖畹香等先生資助興建了大部分教學場地。然後由羅煥昌、曾憲梓、田家炳、余國春、姚美良、劉宇新、熊德龍等先生集資1200多萬元,在市政府支持下,共同興建嘉應大橋,每年從過橋費中提取資金用作嘉大部分辦學經費。香港嘉應商會對嘉應大學的創辦、鞏固和發展都給予熱情支持,傾注心血,獻計獻策,出錢出力。他們為嘉應大學捐建教學大樓、圖書館、科學館、大禮堂、辦公樓、體育館、專家樓、幼兒園等,添置了一大批教學儀器、設備,籌集了嘉應大學教育基金。十多年來,嘉應商會及通過他們發動為嘉大捐資近5000萬元。他們的關心和支持,不僅為辦學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改善了辦學條件,而且也向人們展示了嘉大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光明的前景。嘉大於20003月順利升格為本科院校,嘉應商會功不可沒。

  

家鄉人民從心底感激香港同胞和海外僑胞對家鄉韆鞦大計的熾熱情感,他們的回報就是努力辦好教育,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嘉應大學開辦十多年期間,梅州教育也進入黃金歲月。基礎教育“普九”儘管進展艱難,但依然提前得到實現。整體教學質量迅速提高,高考年年報豐收,使捐資辦教育的香港同胞見到了成果,看到了希望,進一步鼓舞了他們辦學的積極性。反過來他們的義舉又大大鼓舞了家鄉父老鄉親,形成了人人關心教育、熱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全民辦學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一次“教育基金百萬行”活動,海內外鄉親共集資5900萬元人民幣。不少五保戶老人連母雞帶雞蛋都作為一片心意奉獻給了教育基金,老爺爺不要棺材要人才,賣掉棺材獻教育,令人十分感動。很多本地企業家慷慨解囊,僅五華縣的企業家張德琴、繆壽良、曾茂發、朱煥良捐資辦學金額都分別在150萬元以上。

  

香港同胞慷慨捐資辦教育,目的就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曾憲梓先生每當跟我談起教育,必談到要教學生懂得怎樣做人,強調培養能為國家作奉獻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最為重要。他回到家鄉經常主動要求和學生見面作報告,深刻講解“勤、儉、誠、信”做人辦企業的道理,讓師生深受感染,對他產生發自內心的敬佩和愛戴。1997年,“曾憲梓教育基金”的有關領導來梅州視察,國家教委領導看到學生們圍著曾先生久久不願離開的那份真摯的激情,感動得熱淚盈眶。每年曾先生在香港都能收到家鄉學生數十封來信,反映學校的變化,個人的理想。他雖然社會活動和商務繁忙,但每封信都看完,而且成為向學生作報告的生動教材。億萬捐資不就是為了造就這些孩子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嗎?曾先生等香港同胞的良苦用心,真令人感慨萬千。

  

何冬青先生是香港教育家。他不僅為家鄉平遠縣捐建中、小學系列工程,而且為三間中學一間小學設立德智各項獎學金。他自己是書法家,卻請8歲的小學生為他捐建的學校和大樓題寫校名,以此激勵後輩。劉宇新先生用“善於修養,勤於學習,苦於鍛鍊”12個字,表達他對學生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殷切期望。

  

梅州雖然仍是廣東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而教育的規模、質量卻一直排在廣東前列。旅港鄉親用心血育出的花朵,正盛開在全國各地。

  關心百姓健康資助醫院建設

  改革開放後,梅州的醫療衛生事業得到海外僑胞,特別是香港同胞的熱心資助。與省、市配套資金一起,對醫院進行了全面的改造。不僅使所有市、縣級醫院(包括中醫院)新建、擴建醫療及生活用房面積增長十倍以上,還興建了一批鎮級衛生院。香港同胞捐資新建、修建和擴建的大、小醫院、衛生院160多間(幢),捐資金額約1億元人民幣。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市田家炳醫院,捐資1700多萬元,是一次性捐資最多的。此外,田先生還在豐順捐建中醫院、平遠人民醫院捐建田家炳醫院,在大埔縣建大小23間醫院。曾憲梓先生在市人民醫院捐建的憲梓大樓(內兒科大樓)、高壓氧治療中心、梅縣人民醫院榮發大樓等。羅煥昌先生捐建的興寧市人民醫院內科大樓、煥昌樓和中醫院桂清樓以及寧新衛生院門診大樓等。劉宇新先生捐建的興寧人民醫院華招樓、興寧市庭芳醫院和五華橫陂醫院宇新門診樓。徐琳先生捐建的蕉嶺人民醫院大樓和中醫院大樓。姚美良先生捐建的五華人民醫院永芳樓和平遠人民醫院永芳樓。余國春先生捐建的梅縣新縣城裕華門診大樓等等。還有何冬青、鄒錫昌、鐘奇可、黎次珊、周化文、李濟平等香港同胞捐建的一大批鎮級衛生院。此外,他們還捐贈大小醫院的部分貴重醫療設備。

  

關注體育事業振興足球運動

  梅州是足球之鄉,尤其是梅縣、興寧、五華,曾為中國足球運動輸送過不少優秀人才。梅州足球和教育一樣,得益於華僑的影響和支持。民國初年,從歸僑盧柏廷、余國輝等任東山中學和梅州中學足球隊教練始,梅州足球運動就有了良好的開端;1929年歸僑曾廣錫、楊友森等創建了強民足球隊;1931年歸僑溫集祥加盟任球隊長後,梅城足球在全省連獲冠軍;1942年香港南華足球隊主將、五華籍香港同胞李惠堂返鄉組隊出征香港獲勝,名震亞洲球壇。我們應該感謝一代又一代的梅州足球名將,特別是譽為亞洲球王的李惠堂先生,為梅州家鄉增添了光彩,推動了球風。可見,在全國踢足球還是當作一種玩樂的時候,梅州的足球普及程度在全省全國已遙遙領先。雖然那時的“足球之鄉”還沒有一個像樣的球場,畢竟60年代的梅縣足球已經跨過長江,獲得中南之冠。

  

1985年由曾憲梓先生等捐建萬人看臺的梅縣足球場;劉宇新、羅煥昌、曾憲梓、林尚聰等先生捐建興寧萬人看臺足球場;曾憲梓、劉宇新、周錦濤等先生捐資五華萬人看臺足球場;田家炳、曾憲梓、何冬青等捐建的平遠縣足球場,及田家炳等資助的蕉嶺縣體育場、田家炳獨資捐建的大埔縣體育場。1988羅煥昌、劉宇新先生各捐建一幢大樓,興建了梅州市足球運動中心,成立了足球運動學校,開始了職業足球運動人才的培養工作。與此同時,還在全市連續舉行了“憲梓杯”、“宇新杯”、“南方杯”、“煥昌杯”等全國全省球隊參加的足球比賽。梅州的足球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梅州小將參加全國“希望”、“幼苗”、“萌芽” 三杯足球賽,獲得全國冠軍三次、亞軍五次。80年代以來,梅州輸出了數以百計的足球運動員,成為省級及佛山、深圳等甲級足球隊的主力隊員,同時為國家隊輸送了像謝育新、伍文兵、吳偉英等一批優秀運動員,為國家和廣東足球運動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97年,梅州市中學生足球隊由我率團,代表中國參加在印度巴特那舉行的亞洲中學生足球賽,在12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五。1998年,梅州足球隊在全省運動會上,力克強敵,獲得全省冠軍。這一切都使曾憲梓先生等在憂慮之餘感到欣慰。當梅州中學生足球隊從印度飛回香港的時候,曾先生從心底裏感到高興,像重獎國家奧運隊獲獎隊員一樣,也給足球隊予以獎勵,並請新華社香港分社領導一起宴請我們足球隊全體成員。

  

資助文化建設讓世界了解梅州

  梅州譽為“文化之鄉”,其內涵主要是客家人共有的特性——崇文重教,興學育才。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梅州人口約10萬,當時考秀才的士子就有上萬人。興學育才是梅州的歷史特色,也造就了“文化之鄉”的盛名。但作為地方的文化活動設施則與當地經濟水平一樣,屬一窮二白。改革開放前,除梅縣金山圖書館外,各縣的圖書館仍屬“書屋”狀態。至於影劇院、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公園不是空白,就是面積極為有限。偶爾需發動全民觀看受教育的電影,也得分期分批到縣城唯一的影劇院觀看。為此,花上車費、餐費的開支遠超過一張電影票錢。人們為溫飽勞作、奔忙,農村更是日出至日夕為餐中兩碗飯而面朝紅土背朝天,過著“三飽一倒”的日子,不知精神食糧為何物。千百萬人的思想就像穿的衣服一樣幾乎統一為藍色軍幹裝。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精神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文化這個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畢竟受經濟基礎、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的制約。80年代以來,曾憲梓、劉宇新、羅煥昌等先生為了振興 “文化之鄉”,豐富“文化之鄉”的內涵,帶頭捐建了一系列的文化設施工程。如捐資圖書館建設就有香港嘉應商會曾憲梓先生等捐建的梅縣劍英圖書館,羅煥昌、劉宇新先生捐建的興寧圖書館,何冬青先生捐建的平遠縣圖書館及楊光華先生捐建的梅州師範星雲圖書館,余國春等先生捐建的鬆口圖書館等;文化活動中心有曾憲梓、劉宇新捐建的梅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劉宇新捐建的興寧青少年活動中心宇新樓和興寧老幹活動中心、文苑樓,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大埔家炳青少年文化室及游泳池,羅煥昌先生捐建的大埔百侯鎮煥昌文化活動中心,姚美良先生捐建的梅州大會堂及大埔銀江文化室、永芳戲院等,何冬青先生捐建的平遠石正鎮文化活動中心。此外,曾憲梓、田家炳、謝興強、劉宇新、余國春等一大批香港同胞及曾沐彬、熊德龍等海外僑胞捐建的梅州市華僑博物館,田家炳、姚美良等先生捐建的大埔縣華僑事跡展覽館,邱育新先生捐建的白宮壽而康老人活動中心。旅遊景點中由曾憲梓先生捐建的劍英公園聚賢堂、千佛塔文化中心,劉宇新先生在神光山捐建的尊經閣等。由劉宇新先生捐建的興寧電視發射臺,劉宇新、溫學濂先生捐建的興寧廣播電視發射中心,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大埔電視臺,姚美良先生捐建的梅州電視臺演播室等等,舉不勝數。1992年,86歲高齡的廖安祥先生將其數十年收藏的何香凝、柳亞子、郭沫若、劉海粟、吳作人、李可染等大師級名家的書畫真跡103幅,送給嘉應大學收藏。除此之外,梅州1989年舉行的世界客屬聯誼會、1990年梅州市‘90山歌節、1993年舉辦的全國“神州百姓鬧元宵”文藝晚會、 1994年舉辦的第十二次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等大型國際性或全國性的活動,都離不開曾憲梓、劉宇新、田家炳、羅煥昌、黃華、黃源興、謝興強等香港同胞及海外僑胞的鼎力支持。最近在全國近30家省、市電視臺播放由梅州市政府、梅州電視臺與深圳大學聯合攝製的大型係列片《客家人》,也得到了曾憲梓、劉宇新、田家炳、姚美良、余國春等先生的大力支持。這些大型活動舉辦得有聲有色,場面熱烈、內涵豐富,感染力強,讓山區梅州的新形象,多次通過電波遠播全球,使世界客家人對家鄉變化增進了解。以文化作仲介,聯絡了鄉親鄉誼,溝通了鄉情僑情,從而使世界了解梅州,讓梅州走向世界。(編輯:鄭彥丹)

Wednesday, May 9, 2007

記旅港實業家、著名鄉賢、梅州市榮譽市民羅煥昌先生

滿懷報國志 一片愛鄉情

記旅港實業家、著名鄉賢、梅州市榮譽市民羅煥昌先生

[知名客商]

  羅煥昌先生簡介

  

羅煥昌先生祖籍興寧市寧新鎮花螺墩。他7歲喪母,自幼勤奮好學,1949年到香港闖世界。羅煥昌作為民族自尊心極強的游子,把經營國貨作為自己在香港的發展方向。經過數年的艱苦創業,1958年開設永成國貨有限公司,1960年開設大成行有限公司,以後幾年又相繼創辦了大華行有限公司、新梅行有限公司。從此,他鴻圖大展,崛起于香港企業界。羅煥昌先生是廣東省第六屆、第七屆人大代表、第四屆政協委員、旅港嘉應商會永遠榮譽會長、香港中國大成行有限公司董事長,1992年被授予興寧市、梅州市首批榮譽市民。據粗略統計,自1979年以來,他為祖國和家鄉的建設和公益事業總共捐資達二千多萬元。



羅煥昌先生

  

1、出身寒門不墜志 學真本事為報國

  1925年,羅煥昌先生出生在寧江河畔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里。他七歲喪母,自幼跟父親在家務農兼做扇子手藝。雖然家境貧苦,其父卻堅持省吃儉用讓兒子踏入校門,在園丁的循循善誘下,羅煥昌勤奮好學,成績優異。他12歲小學畢業,考上興寧一中,因家里窮得揭不開鍋,生活困境日劇,只上了一年中學便中途輟學,外出做工。  抗日戰爭爆發的前一年,年幼的羅煥昌先生為了分擔家庭的生存困境,到縣城舅父開的京果店打工。他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虛心好學,孜孜以求,真誠待人,服務周到,成為舅父的得力助手。經過八載的商海遨游,他熟悉和掌握了經商的基本規律,積累了一定的從商經驗。從此以後,他胸懷大志,自立門戶,獨立開業。抗日戰爭結束後,又逢內戰爆發的他正欲展翅騰飛,卻遭時局動蕩,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中小企業紛紛倒閉,生意難以維持。為謀生路,他告別哺育成長的故土,于1949年獨闖香港創業。羅煥昌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的炮火聲中度過的。由于當時政治腐敗、邪惡橫行,以致百業蕭條、民不聊生,使一個幼小心靈感到“國弱民貧,任人欺負”的社會現實,于是激發起他“振興實業以強國,為中華民族爭口氣”的雄心壯志。初到香港這一國際化大都市,舉目所望之處,邁步所走之地,櫃台所擺之物,洋貨充塞,國貨寥寥,他心里很不是滋味。這位有民族自尊心,有愛國光榮感的游子,于是把推銷國貨作為自己神聖的職責。同時,他也深知,為了實現這個宏願,沒有文化不行,沒有真才實學不行。為此,在香港闖蕩一年之後,他于1951年毅然考取中專學校,如饑似渴地學習文化知識,學習高級成本會計、統計、金融等專業知識,兩年以後以優異成績畢業。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他找到了立業的法寶︰依靠知識,依靠祖國,團結朋友,掌握信息,運用經濟法則管理商業,以誠實取得信譽。經數年的艱苦創業,1958年開設永成國貨有限公司,1960年開設大成行有限公司,以後幾年,又相繼發展有大華行有限公司、新梅行有限公司等,生意越做越順手。從此,羅煥昌先生奮發圖強,宏圖大展,事業如日中天,終成香港的殷實商家。

  

有人說過︰“在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必有一個賢能的女人。”這話不錯。在羅煥昌先生的背後,就有一個賢能的女人,她就是煥昌先生的夫人何桂清女士。何桂清女士于1928年出生于興寧永和鎮一個貧窮的農民家里。幼小的時候便許給羅煥昌先生做童養媳,九歲時正式過門。她小小年紀就學會做紙扇賣錢幫補家用,15歲就到坭陂鎮挑鹽擔去興寧城賣。她還學會了織布、使牛耕田。鄰里鄉親無不稱贊她是一位勤儉持家、賢淑能干的巧媳婦。  幾十年來,羅煥昌先生在香港興家創業,無不凝聚著何桂清女士的汗水和心血。她是煥昌先生持家的賢內助、創業的好參謀。1951年何桂清女士初到香港時,煥昌先生經營的只是個小攤檔,辛辛苦苦賺不了幾個錢。她看到這種情景,心里很不好受,便暗下決心要出力幫丈夫爭口氣。于是除了帶孩子、做家務外,她還幫丈夫看攤檔,備嘗艱辛。由于夫婦倆能夠同甘共苦、同心協力,又能講究信譽、誠實經營,終于從一個小攤檔經營者,發展到擁有數間公司的實業家。備受人們敬佩的是,何桂清女士在與丈夫共同創辦實業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支持丈夫把推銷國貨和捐資支持家鄉建設及公益事業作為愛國愛鄉的一種具體行動。他們的言行深得香港同行的敬佩和贊許。

  
事業的成功正如羅煥昌先生所說的那樣︰“我的企業能夠有所發展,全靠‘勤儉持家、刻苦耐勞’而取得效益。”


羅煥昌先生在興寧市寧中中學參加捐資活動。

(以上圖片均來源梅州日報)

  

2、經營國貨為祖國 降低利潤甘“吃虧”

  “從商不忘報國……要為中華民族爭口氣!”這是羅煥昌經商辦實業的宗旨。但是,僅有這個宏願還不行,還要以實際行動去做,才能實現。20世紀50年代的香港,百業蕭條,要發展要富裕談何容易!想一想還是要腳踏實地去開拓,因此創業之初的羅煥昌只是開了個膠鞋小攤檔。直到1958年創辦了“永成國貨有限公司”後,他的事業才出現轉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祖國開始在香港開拓國貨市場,發動商家經營國貨。羅煥昌先生十分高興,他暗下決心,把推銷國貨作為自己公司的神聖職責和實業。“頂天立地”是他的“大成行有限公司”的廣告詞,這四個字寓意深刻,不僅標志了公司經營國產雨傘和膠鞋,更重要的是寄寓著煥昌先生的心願︰做好國貨生意,讓祖國早日富強,在世界上頂天立地!幾十年來,羅煥昌先生與夫人何桂清女士,為在香港開拓和發展國貨市場,想盡了千方百計,為國家承擔了許多經銷出口的繁重任務。在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經濟困難時期,他還主動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把自己經營國貨的純利率從國家允許的範圍內下降二、三個百分點。有人對他說︰“你這不是讓自己吃虧嗎?”他說︰“只要對國家有利,縱使會吃點虧我也心甘情願!”羅煥昌先生的言行,深得香港同行的敬佩和北京輕工業總公司以及國內香港代理公司的贊譽。他曾任香港中華總商會常務會董、中華進出口商會會董、香港樹膠塑料鞋業商會會長、香港義安公社(現改為梅州聯誼會)主席、香港嘉應商會會長等社團職務,而後又榮任香港嘉應商會永遠榮譽會長。他還在為香港順利回歸祖國,保持和發展香港經濟社會穩定的重要時期,榮任新華社香港分社香港地區事務顧問、第二屆香港特區政府選舉委員會成員、香港地區區事顧問會會長。

  

3、愛鄉報國爭奉獻 好施樂善人稱頌

  祖國改革開放以後,羅煥昌先生心里想到的是祖國和家鄉,他說︰“我旅港四十余年,一直眷戀祖國,懷念家鄉,總想為祖國和家鄉做點實事、好事,盡自己所能報答祖國和家鄉。”他說到做到。1980年,他回到家鄉的寧中中學,當他看到這間在上世紀40年代由羅梓材將軍倡導創辦的中學,因經費不足以致教學環境和教育條件不盡如人意時,當即表示捐資100萬元興建一幢教學大樓。不久,一幢3000平方米的“煥昌教學大樓”便聳立在寧中校園。接著他又捐資28萬元興建了以他父親名字命名的寧中“佛華樓圖書館”,設立獎教獎學金10多萬元,並與其他校友一起捐資36萬元興建了一幢“校友樓”。2002年他又一次捐款115萬元幫助寧中中學興建以他叔父的名字命名的“運華科學館”,並在是年冬帶領旅居在加拿大、菲律賓和香港的兒女、兒媳、女婿、佷子和孫輩們一家老少14人回鄉參加該項工程的落成慶典,為的是讓子孫後代增進鄉情、不忘桑梓,繼承發揚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

  

1985年,梅州市經國家批準創辦“嘉應大學”,羅煥昌聞訊後非常高興,隨即捐資32萬元在嘉大興建為美化校園、創造良好教學環境的“煥昌園”。1989年,為了進一步辦好嘉應大學,煥昌先生又與曾憲梓、田家炳、劉錦慶、劉宇新、余國春先生等30位鄉賢,發起並募集逾千萬港元建造“嘉應大橋”,把收取的過橋費作為嘉大的常年辦學經費。煥昌先生作為發起人之一,他帶頭捐了100萬港元。他還先後為原嘉應教育學院、興寧技工學校、興寧一中、興民中學、五華水寨中學、平遠中學、寧新墩甫小學、大圳小學、愛興幼兒園、大埔百侯文化室等捐資共達169萬元,興建了一批教育教學場所,為家鄉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同時,煥昌先生對梅州“足球之鄉”的建設,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自1985年以來,曾先後兩次捐資舉辦“煥昌杯”足球賽,並先後邀請國家足球隊、香港愉園足球隊和省內六支足球勁旅到興寧獻技,對興寧家鄉足球運動的開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85年至1987年間,他還在梅縣、五華、興寧共捐資60萬元,興建大型足球場看台。特別是在興寧,他除自己帶頭捐資40萬港元和38萬元人民幣外,又與曾憲梓、劉錦慶、劉宇新先生等20多位鄉賢籌資200多萬港元,興建了一座雄偉壯觀的集大型田徑場、足球運動場、體操訓練室、辦公室和足球看台于一體的“興寧體育場”。1989年梅州市創辦足球中專學校,他又捐資50萬元興建了一座2189平方米的教學大樓。他對體育尖子人才也極為關心,興寧籍的國腳謝育新、郭億軍等到香港比賽,他在百忙中特設家宴盛情款待,鼓勵他們踢好足球、為國爭光。

  

資助家鄉的醫療衛生等公益事業的發展,羅煥昌先生也不遺余力。從1987年起他先後捐建興寧第一人民醫院“煥昌樓”和“內科大樓”、興寧中醫院“桂清樓”、寧新衛生院“煥昌門診大樓”、興寧第二人民醫院“煥昌大樓”等,金額達295萬元。同時資助興寧僑聯會、華僑旅行社、圖書館、棉紡廠等單位,以及捐贈先進設備和交通工具,累計折款近200萬元。他還與劉宇新先生組織發動19位鄉賢籌集80萬元重新修建興寧學宮、文鋒書院,其中他帶頭捐資20萬元。

  

為紀念母親的養育之恩,1992年羅煥昌倡導並動員他旅港佷子羅新文先生共同捐資65萬元,興建興寧市第一座樓高四層、面積1065平方米的母親堂——“花螺墩母親堂”(含解決村道、樓內設施和活動基金)。他在這個母親堂落成慶典會上激動地說︰“我是喝花螺墩的水長大的,根在故土。我將永遠愛自己的祖國、愛自己的家鄉、愛自己的母親!”此後10多年來,他偕同夫人幾乎在每年的“母親節”都從香港回鄉與花螺墩的鄉親們舉行一次極具傳統教育意義的活動,共同紀念這個節日。

  

1994年6月8日,興寧撤縣設市。已近古稀之年的羅煥昌先生聞訊,甚為高興,又計劃著為設市獻禮。12月8日下午,設市慶典在興城隆重舉行。羅煥昌先生偕夫人何桂清女士,與幾百位嘉賓一起參加了捐資投資系列工程的奠基和剪彩。其中有羅煥昌先生獻給該市的禮物——捐資180萬元興建的興寧第二人民醫院煥昌大樓以及寧新衛生院門診大樓和墩甫小學的奠基典禮。

  

對祖國和家鄉的其它社會公益,羅煥昌先生也極為關心,作出過自己的貢獻。如︰1986年梅州水災,1989年大興安嶺火災,1991年華東地區水災,他都帶頭捐款資助,獻出一片愛心。與此同時,煥昌先生還為發動廣大華僑、港澳同胞捐資家鄉教育和各項事業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埔籍香港著名實業家田家炳先生在興寧捐巨資興建田家炳中學,羅煥昌先生在其中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功勞之大,為很多人所不知。

  
進入
21世紀,羅煥昌先生為響應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梅州”的偉大戰略,解囊義舉,一如往常,為興建“客家公園”等慨捐150萬元。這位已逾80高齡的老人,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次用的是安度晚年的“谷種”了。高風亮節,溢于言表。(本報副刊部集納整理)

Tuesday, May 8, 2007

客家名人 : 满怀报国志 一片爱乡情——记旅港实业家、著名乡贤、梅州市荣誉市民罗焕昌先生

满怀报国志 一片爱乡

旅港实业家、著名乡贤、梅州市荣誉市民罗焕昌先生

  [知名客商]



罗焕昌先生在宁市宁中中学参加捐

(以上片均来源梅州日




  
罗焕昌先生

  

罗焕昌先生祖籍宁市宁新花螺墩。他7岁丧母,自幼勤好学,1949年到香港世界。罗焕昌作民族自尊心极的游子,把经营自己在香港的展方向。经过数年的创业1958年开永成国有限公司,1960年开大成行有限公司,以后几年又相继创办了大行有限公司、新梅行有限公司。从此,他鸿图大展,崛起于香港企界。罗焕昌先生是广省第六届、第七届人大代表、第四届政、旅港嘉商会永荣誉会、香港中国大成行有限公司董事1992年被授予宁市、梅州市首批荣誉市民。据粗略统计,自1979年以来,他祖国和家的建和公益事业总共捐达二千多万元。



1、出身寒 学真本事为报

  

1925年,罗焕昌先生出生在宁江河畔一个苦的民家庭里。他七岁丧母,自幼跟父在家务农兼做扇子手然家境苦,其父却持省吃儿子踏入校,在园丁的循循善下,罗焕昌勤好学,成绩优异。他12小学毕业,考上宁一中,因家里得揭不开,生活困境日,只上了一年中学便中途学,外出做工。  抗日争爆的前一年,年幼的罗焕昌先生了分担家庭的生存困境,到城舅父开的京果店打工。他工作勤勤恳恳,任任怨,虚心好学,孜孜以求,真待人,服周到,成舅父的得力助手。经过的商海遨游,他熟悉和掌握了商的基本律,累了一定的从商经验。从此以后,他胸怀大志,自立门户,独立开。抗日束后,又逢内的他正欲展翅腾飞,却遭动荡,通货币贬值,中小企业纷纷,生意持。为谋生路,他告哺育成的故土,于1949年独香港创业罗焕昌的青少年代,是在军阀和抗日争的炮火声中度的。由于当政治腐、邪横行,以致百业萧条、民不聊生,使一个幼小心灵感到“国弱民,任人”的社会现实,于是激起他“振兴实业国,民族争口气”的雄心壮志。初到香港一国化大都市,目所望之步所走之地,柜台所之物,洋充塞,国寥寥,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位有民族自尊心,有国光荣感的游子,于是把推自己神圣的职责。同,他也深知,实现这个宏愿,没有文化不行,没有真才学不行。此,在香港闯荡一年之后,他于1951年毅然考取中学校,如似渴地学文化知,学成本会统计、金融等专业,两年以后以异成绩毕业。在理合中,他找到了立的法宝:依靠,依靠祖国,团结朋友,掌握信息,运用经济管理商,以诚实取得信誉。数年的创业1958年开永成国有限公司,1960年开大成行有限公司,以后几年,又相继发展有大行有限公司、新梅行有限公司等,生意越做越手。从此,罗焕昌先生奋发图强,宏大展,事如日中天,成香港的殷商家。

  

有人说过:“在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有一个能的女人。”这话。在罗焕昌先生的背后,就有一个能的女人,她就是昌先生的夫人何桂清女士。何桂清女士于1928年出生于宁永和一个贫穷民家里。幼小的候便许给罗焕昌先生做童养媳,九岁时正式过门。她小小年就学会做卖钱家用,15就到坭陂担去宁城。她学会了布、使牛耕田。乡亲无不称她是一位勤持家、淑能干的巧媳。几十年来,罗焕昌先生在香港创业,无不凝聚着何桂清女士的汗水和心血。她是昌先生持家的内助、创业的好参。1951年何桂清女士初到香港昌先生经营的只是个小档,辛辛苦苦不了几个。她看到种情景,心里很不好受,便暗下决心要出力帮丈夫争口气。于是除了孩子、做家外,她帮丈夫看档,备尝艰辛。由于夫妇俩甘共苦、同心力,又能究信誉、诚实经营于从一个小经营者,展到有数公司的实业家。受人敬佩的是,何桂清女士在与丈夫共同创办实业程中,始终坚持支持丈夫把推和捐支持家及公益事为爱爱乡的一种具体行。他的言行深得香港同行的敬佩和赞许

  

的成功正如罗焕昌先生所的那:“我的企有所展,全靠‘勤持家、刻苦耐’而取得效益。”


  

2经营货为祖国 降低利甘“吃

  

“从商不忘国……要民族争口气!”罗焕办实业的宗旨。但是,个宏愿不行,要以实际去做,才能实现。20世50年代的香港,百业萧条,要展要富裕何容易!想一想是要脚踏地去开拓,因此创业之初的罗焕昌只是开了个胶鞋小档。直到1958创办了“永成国有限公司”后,他的事才出现转机。

  

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祖国开始在香港开拓国发动商家经营罗焕昌先生十分高,他暗下决心,把推自己公司的神圣职责实业。“天立地”是他的“大成行有限公司”的广告四个字寓意深刻,不仅标志了公司经营和胶鞋,更重要的是寄寓着昌先生的心愿:做好国生意,祖国早日富,在世界上天立地!几十年来,罗焕昌先生与夫人何桂清女士,在香港开拓和展国,想尽了千方百国家承担了经销出口的繁重任。在上世60年代初,国家经济难时期,他向国家有关部提出,把自经营利率从国家允的范内下降二、三个百分点。有人:“你不是自己吃?”他:“只要国家有利,使会吃点我也心甘情愿!”罗焕昌先生的言行,深得香港同行的敬佩和北京业总公司以及国内香港代理公司的誉。他曾任香港中华总商会常会董、中华进出口商会会董、香港胶塑料鞋商会会、香港安公社(梅州联谊会)主席、香港嘉商会会等社团职务,而后又荣任香港嘉商会永荣誉会。他香港利回祖国,保持和展香港经济社会定的重要期,荣任新社香港分社香港地区事务顾问、第二届香港特区政府选举会成、香港地区区事顾问会会

  

3爱乡报国争奉献 好施善人称

  

祖国改革开放以后,罗焕昌先生心里想到的是祖国和家,他:“我旅港四十余年,一直眷恋祖国,怀念家祖国和家做点事、好事,尽自己所能答祖国和家。”他到做到。1980年,他回到家的宁中中学,当他看到这间在上世40年代由梓材将导创办的中学,因经费不足以致教学境和教育条件不尽如人意,当即表示捐100万元建一幢教学大楼。不久,一幢3000平方米的“昌教学大楼”便立在宁中校园。接着他又捐28万元建了以他父名字命名的宁中“佛图书馆”,学金10多万元,并与其他校友一起捐36万元建了一幢“校友楼”。2002年他又一次捐款115万元帮助宁中中学建以他叔父的名字命名的“运科学”,并在是年冬带领旅居在加拿大、菲律和香港的儿女、儿媳、女婿、侄子和孙辈们一家老少14人回参加该项工程的落成典,的是后代增进乡情、不忘桑梓,发扬爱爱乡传统

  

1985年,梅州市国家批准创办大学”,罗焕闻讯后非常高,随即捐32万元在嘉大美化校园、造良好教学境的“昌园”。1989年,一步好嘉大学,昌先生又与曾梓、田家炳、刘锦庆、刘宇新、余国春先生等30位乡贤起并募集逾千万港元建造“嘉”,把收取的过桥费嘉大的常年经费昌先生作为发起人之一,他带头捐了100万港元。他先后原嘉教育学院、宁技工学校、宁一中、民中学、五水寨中学、平中学、宁新墩甫小学、大圳小学、爱兴幼儿园、大埔百侯文化室等捐共达169万元,建了一批教育教学所,教育文化事展作出了大的献。

  

昌先生梅州“足球之”的建,也作出了很大的献。他自1985年以来,曾先后两次捐资举办昌杯”足球,并先后邀国家足球、香港愉园足球和省内六支足球旅到宁献技,对兴宁家足球运的开展起到了极的促作用。1985年至1987年,他在梅、五宁共捐60万元,建大型足球看台。特是在宁,他除自己带头40万港元和38万元人民外,又与曾梓、刘锦庆、刘宇新先生等20多位乡贤200多万港元,建了一座雄的集大型田径、足球运动场、体操训练室、公室和足球看台于一体的“宁体育。1989年梅州市创办足球中学校,他又捐50万元建了一座2189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他体育尖子人才也极关心,宁籍的国脚育新、郭亿军等到香港比,他在百忙中特家宴盛情款待,鼓励他踢好足球、国争光。

  

助家的医疗卫生等公益事展,罗焕昌先生也不余力。从1987年起他先后捐建宁第一人民医院“昌楼”和“内科大楼”、宁中医院“桂清楼”、宁新生院“门诊大楼”、宁第二人民医院“昌大楼”等,金达295万元。同时资侨联会、华侨旅行社、图书馆、棉厂等位,以及捐进设备和交通工具,累折款近200万元。他与刘宇新先生组织发动19位乡贤筹集80万元重新修建宁学、文锋书院,其中他带头20万元。

  

为纪念母的养育之恩,1992年罗焕昌倡动员他旅港侄子新文先生共同捐65万元,宁市第一座楼高四、面1065平方米的母堂——“花螺墩母堂”(含解决村道、楼内施和活基金)。他在个母堂落成典会上激:“我是喝花螺墩的水大的,根在故土。我将永远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自己的母!”此后10多年来,他偕同夫人几乎在每年的“母亲节”都从香港与花螺墩的乡亲们举行一次极具传统教育意的活,共同日。

  

1994年6月8日,宁撤县设市。已近古稀之年的罗焕昌先生闻讯,甚,又划着为设市献礼。12月8日下午,典在城隆重行。罗焕昌先生偕夫人何桂清女士,与几百位嘉一起参加了捐系列工程的奠基和剪彩。其中有罗焕昌先生献给该市的礼物——捐180万元建的宁第二人民医院昌大楼以及宁新生院门诊大楼和墩甫小学的奠基典礼。

  

祖国和家的其它社会公益,罗焕昌先生也极关心,作出自己的献。如:1986年梅州水灾,1989年大安岭火灾,1991年华东地区水灾,他都带头捐款助,献出一片心。与此同昌先生还为发动广大华侨、港澳同胞捐教育和各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埔籍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在宁捐巨资兴建田家炳中学,罗焕昌先生在其中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功之大,很多人所不知。

  

21罗焕昌先生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梅州”的略,解囊义举,一如往常,为兴建“客家公园”等慨捐150万元。位已逾80的老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次用的是安度晚年的“谷种”了。高,溢于言表。(来源:梅州日 本副刊部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