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7, 2006

香港梅州聯會支持梅州市人才培訓

本站作者:梅州市僑聯


2006512日下午5時,香港梅州聯會會所熱鬧非凡,由市委組織部、梅州聯會聯合舉辦梅州市人才香港培訓班第二期學員結業暨“梅州市人才香港培訓班學員聯誼會”成立儀式在這裡舉行。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王詩華、梅州市委常委、秘書長陳小山、市委組織部長翁永衛、市僑聯主席李淑芬、蕉嶺縣長林健雄應邀出席。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第二期赴港學習班團長謝志雲等35位學員、梅州聯會永遠榮譽顧問羅煥昌、何冬青、餘國春,梅州聯會林光如會長、諮議會主席余鵬春及各位副會長、副主席、永遠榮譽會長、永遠名譽會長、名譽主席、常董、會董等近200人參加。


林光如會長首先代表聯會向全體學員結業表示祝賀,向專程來港的梅州市委常委陳小山秘書長率團參加表示歡迎和感謝。他說,梅州聯會為配合家鄉提出的“文化梅州”、“人才強市”戰略,協助市委組織部成立“梅州市人才培訓基地”,己初見成效。為使人才教育培訓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成立了“人才教育培訓基金”,在梅州聯會的倡議下,發動旅港鄉賢籌集資金近300萬元,為培養我市的人才教育奠定了基礎。


梅州市委常委陳小山秘書長代表市委、市政府對梅州聯會各位鄉賢鼎力支持培訓梅州人才工作表示衷心感謝,對梅州人才香港培訓班第二期學員結業暨“梅州人才香港培訓班學員聯誼會”成立表示祝賀!同時,向旅港鄉賢介紹了梅州的發展概況,希望梅港兩地鄉親加強聯絡與合作,為實施“四個梅州”的發展戰略,為香港的穩定繁榮再作貢獻。接著理工大學王詩華主任講話,最後由羅煥昌、何冬青、餘國春、林光如、陳小山、翁永衛、余鵬春、李淑芬等向學員頒發結業證書及學員聯誼會顧問、會長、永遠名譽會長、名譽會長、名譽副會長、名譽理事委任證書。市委陳小山秘書長與林光如會長互贈紀念品。


儀式結束後,在金聚德酒家舉行晚宴,席間先後有學員代表談感想、唱歌跳舞,賓主在輕鬆愉快和藹的氣氛中進行,最後大家上台齊唱《難忘今霄》的歌曲結束了宴會。


這期培訓班得到在港鄉賢的熱情接待,58日由全國政協常委、香港梅州聯會永遠榮譽顧問餘國春,省政協常委、梅州聯會諮議會主席余鵬春先生昆仲在裕華國貨公司宴會廳設歡迎宴會,學習班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曾憲梓博士、香港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主席田家炳先生為學員們上課,使學員們深受教育。


(梅州市僑聯/200667日)

Tuesday, June 6, 2006

香港梅州聯會僑領偕多個客屬社團來校考察--餘國春、林光如、梁亮勝、余鵬春、羅煥昌等蒞臨

香港梅州聯會僑領偕多個客屬社團來校考察--餘國春、林光如、梁亮勝、余鵬春、羅煥昌等蒞臨




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學院黨委負責人李俊夫邀請,2 11日下午,全國政協常委、廣東社團總會主席、香港裕華國貨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國春先生,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梅州聯會會長、香港星光集團主席林光如先生,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絲寶集團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梁亮勝先生,省政協常委、香港裕華國貨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余鵬春先生,香港梅州聯會首席永遠名譽會長、香港大成行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煥昌先生等知名僑領,香港梅州聯會、香港崇正總會、香港梅縣同鄉會等客屬社團代表等一行30多人來校考察。


在家的學校領導李俊夫書記、紀委書記侯憲華,黨委委員、黨委辦院長辦主任李友文,以及辦公室、外事處、音樂系、網絡中心、後勤處等相關負責同志、教師等陪同參觀考察並與香港鄉親們親切座談。


鄉親們興致勃勃地參觀了校容校貌,認真聽取了學校辦學、建設情況和近期發展目標的介紹。大家認為,嘉應學院師資力量日益雄厚、硬件設施不斷完善,特別是近幾年來,在各級政府有關部門、海內外鄉賢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關心、支持下,實現了快速發展。鄉親們對學校的發展充滿希望,紛紛表示,以後將積極支持學校建設,為家鄉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黨委辦、院長辦)

廣東漢劇團赴港演出記

作者:佚名


應旅港嘉屬商會的邀請,由廣東漢劇院組成的廣東漢劇團一行六十人,攜帶了長劇《秦香蓮》、《花燈案》、《徐九經升官記》和折子戲《時遷偷雞》、《盤夫》、《打洞結拜》、《海舟過關》,於六月二十三日赴香港,在新光戲院、大專會堂演出八場。《秦香蓮》傾倒觀眾二十五晚,劇團以看家戲《秦香蓮》揭開首場,引起了轟動,幾乎每一個重要唱段都博得了熱烈的喝采和掌聲。與那種顧慮香港觀眾囿於資本主義環境,可能對劇中反對喜新厭舊的主題不易產生共鳴相反,不少中年觀眾都熱淚盈眶,情懷激盪,表明了我國傳統的良好道德觀念和傳統文化的影響之深。次日,香港各報紛紛以《〈秦香蓮〉倒觀眾》、《南國牡丹的確非凡》、《演技超群全場爆滿》等為題,發表消息和評介。南國牡丹現多姿首場演出的成功,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注意,為整個演出創造了良好的開端。其後各場大體上是按我們設想的情況進行的。第二台戲《徐九經升官記》,是向湖北京劇移植的,其深刻的內容和諧趣的風格早有定評,扮徐九經的演員吳衍先繼承了漢劇前輩名演員黃粦傳“老生跨醜行”的表演,更使全場情緒活躍,興致勃勃。第三台戲《花燈案》,雖是不久前才在折子戲的基礎上擴編的長劇,也獲得觀眾的讚賞。而且,由於它是未見諸劇壇的新戲,更引人注目,一些戲劇同行誇劇團“有膽識,敢帶新戲來”。另一台折子戲也是經劇團精心挑選的。《打洞結拜》和《盤夫》是有代表性的漢劇傳統唱工戲,尤其《打洞結拜》中紅淨運用真假嗓結合的唱腔,是漢劇的一大特色,扮演者林仕律一向有鐵嗓子之稱。《時遷偷雞》是傳統的武丑戲,以動作上出人意料的小噱頭和短打武功取勝。《海舟過關》則是邊耍邊唱、唱做繁重的丑角戲。這一台折子戲,文武兼備,有唱有做,展示了漢劇豐富的藝術傳統。劇團把它當作對自己藝術水平的考驗。其結果是觀眾看一個愛一個,贊不絕口。他們從這一台小戲感到了祖國文化藝術寶藏的深厚,十分高興。各報刊交口讚譽香港觀眾和文藝界對劇目的反應,集中反映在各報刊和電台、電視台播放的節目中。文匯報為此出版了兩次特刊,每次四大版。大公報、新晚報、晶報、商報、華僑日報、成報,信報等,都連篇累牘地發表消息。據不完全統計,各報刊共發文章一百二十四篇,劇照八十四幅。無線電視台、電台也連續播放了有關節目、消息。除正式文章外,劇團的活動還成為各報刊專欄的議題。報刊和觀眾的評論,比較集中的是:認為漢劇並不難懂,可供各種語系的觀眾欣賞;漢劇在當年外江戲的基礎上有了飛躍,解放前中斷了的傳統藝術恢復和發展了;認為漢劇比較古老,純樸淳厚,劇本精煉,表演嚴謹,音樂典雅,保留著一些劇種中失傳了的東西。有的還認為漢劇《秦香蓮》比別的劇種為好。評論中還指出,漢劇團是四代同堂,後繼有人。解放前成名、現在擔任藝術顧問的黃桂珠為一代;解放初期進團、現在擔任主要演員的梁素珍、曾謀、黃群等為一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從戲校畢業的演員為第三、第四代。而後兩代人現在都嶄露頭角,上台擔綱,生動地反映了在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指引下戲曲改革的成果。對這些肯定的評價,劇團同志們都把它看作是對自己的鼓勵和期望。劇場內外要票熱在整個演出期間,劇場內外出現了找票的熱潮。在劇團內,是由於演職員的親友們聞訊前來索票,但劇團只有四張用於監看的工作票,於是,一些同志只好自己向戲院票房購票。在劇場外,那些承擔包票的讚助單位和個人,初時是不斷打電話邀請親朋賞光進場,後來變成每天要應付幾十個來索票的電話,弄得應接不暇,又忙碌又高興。除了客屬鄉親以外,不少廣州地區、潮汕地區以及北方籍貫的同胞也都來了。其中還出現了一些有趣的事。其一是興寧籍同胞刁衍香,為了一睹《秦香蓮》演出的盛況,向嘉屬商會副會長要票,獲答應給兩張,但戲言索價港幣一萬元。豈料刁衍香卻馬上高高興興地如數照付,他這樣做,是為了表達對嘉屬商會的經費贊助的一點心意。其二是大埔籍知名人士田家炳。他在歡迎劇團宴會上聽到漢調音樂,當晚激動得無法安睡。後來他還熱情地訂購了一批戲票贈送給親友看。敘鄉誼情意蕩漾嘉屬商會為了協助劇團工作,組成了包括各方人士的工作委員會;香港義安公社(是旅港嘉屬職工的組織)也積極參與活動。劇團一到達九龍火車站,就受到客屬知名人士劉錦慶、曾憲梓、羅煥昌、孫城增、餘碧友、田家炳、李濟平、林尚聰等一百多人的隆重歡迎。在演出期間,劇場成了客屬同胞天天歡聚暢談的場所。商會劉錦慶、曾憲梓、羅煥昌等正副會長,更是日夜親臨劇團住所,協助解決演出中的問題,盛情感人。嘉屬各縣旅港同胞都一片喜氣洋洋。大埔籍同胞因該縣素稱漢劇之鄉,劇團成員也以大埔籍為多,所以格外熱情,由大埔同鄉會包了劇團遊覽海洋公園的費用,還設午餐招待。興寧籍同胞起先認為不會有演唱漢劇的興寧人,後竟發現有五、六個興寧籍演職員,高興得逐一向這幾位同鄉問好。豐順同胞觀看《花燈案》時,知悉扮演小生的徐景清是同鄉,非要到後台來見上一面不可。直到劇團離港前夕,五華同胞還央求兩位五華籍演員出去與同鄉們見見面。劇團同志們深深感受到劇目之所以受到熱烈歡迎,正是基於旅港鄉親們愛祖國、愛家鄉的強烈感情。離港前夕,由嘉屬商會和義安公社聯合舉行的歡送宴會,據說是客屬同胞最大規模的一次盛會,參加者七百多人。除了旅港同鄉外,新加坡客屬總會卓濟民會長等十多人恰到港旅遊,他們懷著極大興趣看了全部劇目,並宴請劇團全體成員。馬來西亞吉隆坡華僑十多人組團專程到香港看漢劇,並給劇團贈送了錦旗。捫心自問要加鞭漢劇是繼粵劇、潮劇之後赴港的。在廣東的地方戲曲中,它的隊伍和基礎都比較單薄,加之長期處在山區,藝術水平也未免有所限制,這都是不必諱言的事實。但漢劇團的同志們認為,百花園中的各花鮮妍雖有高下,但自因其品種、習性不同而各具色香,問題只在於能否盡展其芳姿。只要經過一番努力,就能把自己最好的水平拿出來,並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步。事實證明,這一番努力沒有白費。赴港前的預演,許多老觀眾認為是建立漢劇院以來最高的水平,省委幾位負責同志均表讚賞。劉田夫省長認為《秦香蓮》、《花燈案》到香港後一定能打響。他的預言果真成為事實。在榮譽面前,不少同志暗自慚愧。因為大家心裡明白,劇團的看家戲其實有限,自己創作、改編的優秀劇目也不多,前輩藝人的一些表演藝術未能都繼承下來。在歸途中,劇團的同志紛紛表示要加勁幹,使廣東漢劇這一傳統藝術之花更加鮮豔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