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6, 2006

興寧市寧中中學煥昌綜合樓落成

20061226,興寧市寧中中學校園喜汽洋洋,鑼鼓喧天,在這裡隆重舉行煥昌綜合樓落成典禮。香港梅州聯會“情系梅州”訪問團,羅煥昌先生、何冬青先生、餘國春先生、林光如先生、余鵬春先生等100多人,梅州市委常委,興寧市委書記陳桂光、興寧市市長江理達,市政府副市長肖衛華,外事僑務局、教育局、寧新新街道辦領導等參加了落成典禮。


煥昌綜合樓是梅州聯會永遠榮譽顧問、永遠榮譽會長,梅州、興寧市榮譽市民,中國大成行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煥昌先生捐資50萬元興建的多功能綜合樓,內有體育設施、師生食堂等。大樓的建成使用,不僅為學生提供了雨天的活動場所,而且解決了多年來困擾學校師生的就餐難、洗澡難、吃開水難的問題。煥昌先生是寧中中學的校友,他一向關心母校,從80年代初始,先後捐資近300萬元興建了煥昌教學大樓,佛華樓,運華科學館。


香港梅州聯會成立於2004,其前身是具有108年曆史的香港義安公社,宗旨是一如既往愛國愛港愛鄉,為祖國的富強、香港的繁榮穩定和家鄉的興旺作出應有的貢獻。今年,聯會領導得知嘉應學院和市職業技術學校仍有100多名貧困生亟待援助時,立即提出助學倡議,精心組織“情系梅州愛心行”,20061224日訪問梅州。寧中中學煥昌綜合樓落成剪彩是該訪問團在梅州系列活動之一。

東山教育基地形成藝術族群

東山教育基地又迎喜事。昨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在東山教育基地為“梅州市李有權藝術培訓中心、市藝術學校”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儀式。該項目總投資3200萬元,其中香港著名實業家李有權博士捐資1000萬元,它與亮勝客家藝術中心、廣東漢劇院、市山歌劇團等項目交相輝映,在東山教育基地形成了一個總投資 8000萬元、佔地面積4.7公頃、建築面積40000平方米的藝術族群,對梅州弘揚客家文化藝術、打造“世界客都”品牌具有深遠的意義。


奠基儀式由市委常委、副市長李金元主持。餘國春、羅煥昌、何冬青、林光如、余鵬春、梁亮勝、藍鴻震、饒美蛟等香港梅州聯會訪問團成員,李有權博士一行,劉日知、李嘉、陳小山、翁永衛、鄭少偉、陳衛平等市領導出席了儀式,並執鏟奠基(如圖)。市委副書記、代市長李嘉,李有權博士,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梅州聯會副會長、絲寶集團董事長梁亮勝分別在儀式上作了講話,副市長陳衛平介紹了工程概況。李嘉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李有權博士贈送了“梅州市李有權藝術培訓中心、市藝術學校”效果圖,市藝術學校校長葉小秋向李有權博士頒發了“梅州市李有權藝術培訓中心、市藝術學校名譽校長”聘書。


李嘉指出,“梅州市李有權藝術培訓中心、市藝術學校”是實施“文化梅州”發展戰略,開發建設東山教育基地的一個重點項目,該項目的建設對於弘揚客家文化藝術、打造“世界客都” 品牌具有深遠的意義。該項目建成後,必將大大改善梅州市藝術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其教育水平,必將為“文化梅州”發展戰略培養更多的藝術人才。李嘉說,李有權博士是我們梅州在香港成長起來的著名企業家、社會活動家和慈善家,他鼎力資助市藝術學校建設的善舉和深厚的愛鄉情懷,令人感動、讓人敬佩。李嘉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樹立大局意識、奉獻意識和服務意識,全力支持配合項目建設。要按照“低成本、快速度、高質量”的要求,確保管好用好資金,確保工程質量,確保工程進度,確保2007年秋季開學,真正建成“優質工程”、“精品工程”。


李有權“鄉音無改”,以客家話表達了自己激動的心情。他說,我的父輩出生在舊社會,被“賣豬仔”來到南洋,自己則在飢寒交迫中出生,根本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但我是中國人、是客家人,客家人“誠實、守信、勤勞、儉樸、博愛”的精神不改,富裕起來後就要多行善舉,多做善事。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本,是民富國強的根本。我小時候因為家貧無法就學,現在更願意為教育事業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他說,希望更多的鄉賢為家鄉的發展出力,使梅州更加富裕和諧。


梁亮勝先生對李有權博士捐資千萬辦教育的善舉表示敬佩。他說,現在的東山教育基地與一年前“亮勝客家藝術中心”奠基時相比更漂亮了,相信不久後這個基地將以更加亮麗的姿態呈現在我們眼前,也一定會成為年青一代學習、繼承、傳播客家藝術的基地。


據介紹,梅州市李有權藝術培訓中心、市藝術學校佔地面積2.5公頃,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包括辦公大樓、教學大樓、藝術大樓、學生宿舍、多功能小演出劇場、學生飯堂、籃球場等,計劃於20074月底前完成主體工程、8月建成並投入使用。該項目以“書山有路勤為徑,藝海揚帆曉催舟”為設計理念,採用中式現代主義手法設計,在建築上吸收中式園林和客家圍樓建築的精華,體現濃厚的文化與浪漫氣息,建成後將成為東山教育基地建築的一大亮點。市藝術學校進駐東山教育基地後,將以“一流的設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質量、一流的聲譽”為目標,以特色求發展,以質量求生存,積極拓寬辦學思路,整合專業優勢,做強做大學校,為梅州市培養更多的藝術人才,更好地為打造“世界客都”和建設“文化梅州”服務。


東山教育基地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成員及專項工作組正、副組長,市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以及市藝校全體師生、市職校部分師生等共2000多人參加了奠基儀式。

香港梅州联会在嘉应学院举行资助 贫困生真情恳谈会

寄语受助学生学习成才 勉励他们将爱心传承

12月24日下午,香港梅州联会在嘉应学院举行真情恳谈会,资助者与嘉应学院和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受助学生,面对面真情交流。余国春、罗焕昌、林光如、梁亮胜等寄语受助学生努力学习成才,并勉励他们能将这份爱传承,将来有能力时也要回馈社会,关爱、帮助有需要的人。

香港梅州联会回乡访问团为期5天的“情系梅州爱心行”系列活动,由香港梅州联会永远荣誉顾问、中华大成行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焕昌,全国政协常委、香港梅州联会永远荣誉顾问余国春,香港梅州联会会长林光如,香港梅州联会咨议会主席余鹏春等率领,于22日抵达梅州。这次组织的回乡访问团共有成员250多人,在梅期间,访问团将到全市各县(市、区)开展“情系梅州爱心行”系列活动,包括了解家乡发展情况,联情联谊,捐赠一批项目,参加本会或成员捐建的一批项目的奠基、剪彩仪式,举办一场“爱心传送晚会”为贫困生捐款等。几天来,香港梅州联会“情系梅州爱心行”访问团一行先后访问了丰顺县、梅江区 、大埔县和梅县,参加了部分捐建工程动工典礼,并为山区群众捐赠了一批物资。

嘉应学院通讯员----卓漫青

“情系梅州愛心行”系列活動走進平遠五項捐建工程落成剪彩


12月24日至25日,香港梅州聯會“情系梅州愛心行”回鄉訪問團走進平遠,在平遠中學、平遠縣人民醫院等地舉行五項工程落成剪彩儀式。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廣東社團總會會長、香港梅州聯會永遠榮譽顧問餘國春,香港梅州聯會永遠榮譽顧問、中華大成行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煥昌,香港梅州聯會永遠榮譽顧問、首席永遠名譽會長何冬青,香港梅州聯會會長林光如,香港梅州聯會諮議會主席余鵬春,香港梅州聯會永遠名譽會長林馨曾等訪問團成員及特邀嘉賓,以及平遠縣委書記肖文浩、縣長張映平參加了剪彩儀式。羅煥昌、何冬青、林馨曾分別在各自捐建項目的剪彩儀式上作了講話。


落成剪彩的五項工程包括:何冬青捐建項目差干鎮冬青中心小學、平遠中學吳康博士紀念教學大樓、石正鎮冬青實驗中學友恭樓,羅煥昌捐建項目平遠縣人民醫院煥昌樓,林馨曾捐建項目東石鎮中心小學林公頓紀念教學大樓。何冬青捐建項目剪彩儀式上同時頒發何冬青基金會獎學金,何冬青決定捐資50萬元支持差幹中學建設。 (摘自:梅州日報2006-12-26記者劉龍勝特約記者凌育政林永昇)

香港梅州聯會回鄉聯情聯誼傳送愛心

香港梅州聯會回鄉訪問團開展“情系梅州愛心行”系列活動
聯情聯誼傳送愛心


本報訊(記者張文梅) 22日,由香港梅州聯會永遠榮譽顧問、中華大成行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煥昌,全國政協常委、香港梅州聯會永遠榮譽顧問餘國春,香港梅州聯會會長林光如,香港梅州聯會諮議會主席余鵬春等率領的香港梅州聯會回鄉訪問團抵達梅州,開展為期5天的“情系梅州愛心行”系列活動。


香港梅州聯會成立於2004年,前身是具有108年曆史的香港義安公社,其宗旨是:一如既往,愛國,愛港,愛鄉,為祖國的富強、香港的繁榮和家鄉的興旺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次組織的回鄉訪問團共有成員240多人,在梅期間,訪問團將到全市各縣(市、區)開展“情系梅州愛心行”系列活動,包括了解家鄉發展情況,聯情聯誼,捐贈一批項目,參加本會或成員捐建的一批項目的奠基、剪彩儀式,舉辦一場“愛心傳送晚會”為貧困生捐款等。


22日中午,訪問團首批抵梅成員共100多人首先來到豐順縣,舉行了隍上南希望小學捐建儀式。據了解,香港梅州聯會副會長丘瑞真女士前段時間得知家鄉豐順縣的隍鎮上南小學辦學條件差,便積極倡議捐款捐助上南小學,同時得到了余國春、林光如、余鵬春等的大力支持,共籌集資金30萬元,捐建上南希望小學。下午,訪問團一行來到蕉嶺縣,先後參觀了裕華國貨文化活動中心、吳育青科技館和在建中的縣體育館,對該縣近年來經濟社會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果給予讚賞。


豐順縣委書記李忠良,蕉嶺縣縣長林健雄及市外事僑務局負責人等陪同活動。


本報訊(記者張文梅)23日,香港梅州聯會“情系梅州愛心行”訪問團一行80多人,先後訪問了梅江區、大埔縣和梅縣,參加了部分捐建工程動工典禮,並為山區群眾捐贈了一批物資。


上午,訪問團在香港梅州聯會永遠榮譽顧問、中華大成行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煥昌,全國政協常委、香港梅州聯會永遠榮譽顧問餘國春,香港梅州聯會會長林光如,香港梅州聯會諮議會主席余鵬春等的率領下,首先參加了梅江區水白中學運動場動工改造工程典禮。據悉,水白中學是一所具有70年曆史的學校。為改善育人環境,該校校友會提出了改造運動場的設想,得到了熱心賢達的鼎立支持,共獲得捐款60萬元,其中香港梅州聯會會長林光如、副會長梁錫光各捐款15萬元,梅江區民營企業家梁雅佳、葉小天和三角鎮知名鄉賢鐘仕達分別捐款10萬元。隨後,訪問團一行來到大埔縣,舉行了捐款捐物儀式,其中香港森記建築公司董事長林坤源為建設大埔小學教學樓捐款30萬元,香港梅州聯會副會長藍瑞明代表深圳安加拉實業公司為該縣困難群眾捐贈現金和物資25萬元。下午,訪問團來到梅縣,參觀了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與該縣黨政領導進行了座談交流。


梅江區黨政有關負責人、大埔縣縣長李鋼、梅縣縣長李遠青等陪同活動。


本報訊(記者張文梅劉龍勝宋健軍通訊員吳智祥王鳳霞)來梅開展“情系梅州愛心行”活動的香港梅州聯會回鄉訪問團捐資204萬元,幫助我市1260名貧困優秀學生完成學業。 24日晚,市委、市政府在梅城客都大酒店舉行歡迎晚宴,宴請了訪問團一行。隨後,在嘉應學院世紀廣場舉辦了香港梅州聯會資助貧困學子傳燈愛心晚會,訪問團全體成員、市領導和嘉應學院一萬多名師生共度良宵,同唱愛心之歌。





晚會即將結束,全場同唱“傳一盞燈,傳一份愛”使晚會達到高潮。 (古禮賢攝)


香港梅州聯會訪問團成員及特邀嘉賓張廷翰、餘國春、羅煥昌、何冬青、林光如、余鵬春、梁亮勝、梁錫光、李有權、藍鴻震、饒美蛟、熊德龍、鍾家燕、白玲、李國泰、陳紹彬、楊文軒等250多人,市領導劉日知、李嘉、翁永衛、鄭少偉、陳衛平、曾百友、陳麗霞,嘉應學院領導李俊夫、程飚,以及各縣(市、區)長和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出席宴會或晚會。


據了解,今年5月,香港梅州聯會得知嘉應學院和市職業技術學校仍有1000多名學生因貧困亟待援助時,立即向該會同仁及海內外鄉賢發出助學倡議,很快得到香港、美國、加拿大、新加坡、印尼和上海等地眾多鄉賢甚至非客籍人士的熱烈響應和支持,在短時間內籌得200多萬元善款。這筆款項全部用於資助260名嘉應學院和1000名市職業技術學校的貧困優秀學生完成學業。


晚宴開始前,市委副書記、代市長李嘉代表市委、市政府與香港梅州聯會訪問團互贈了紀念品。副市長鄭少偉致辭,他表示,香港梅州聯會一直發揚客家人團結、愛國、愛港、愛鄉的精神,為祖國、家鄉的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此次聯會組團回梅開展活動,對提倡社會公德、構建和諧社會,增強全社會關注弱勢群體的意識,必將起到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希望香港梅州聯會今後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家鄉的各項建設,攜手共創家鄉美好的明天。


在主題為“愛心傳送,桑梓結情”的傳燈愛心晚會上,副市長陳衛平,香港梅州聯會榮譽顧問、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常委、原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張廷翰,全國政協常委、香港梅州聯會永遠榮譽顧問餘國春,香港梅州聯會會長林光如分別作了講話。林光如代表香港梅州聯會向市政府捐贈了204萬元用於資助貧困學生的善款支票,嘉應學院向香港梅州聯會回贈了“惠愛樹人”匾牌。


陳衛平指出,香港梅州聯會為解決貧困學子就學困難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倡導和樹立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核心的社會新風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她希望社會各界有更多的人參與到捐資助學的行列中來,並希望受資助的學生把暫時的困難和香港梅州聯會的愛心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學好知識、學會做人,立志做一個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用自己的知識和愛心回報社會、奉獻社會。


晚會由市政府和香港梅州聯會主辦、嘉應學院承辦,主要由嘉應學院師生表演歌舞等,分為“傳一盞燈,傳一份愛”、“握著你的手,握著我的手”、“愛的紐帶”、“桑梓結情,擁抱太陽”四個部分,整場晚會貫穿著愛的旋律,精彩感人,最後在全體嘉賓與一萬多名師生同唱《傳一盞燈,傳一份愛》主題歌中結束。


24日下午,香港梅州聯會還在嘉應學院舉行真情懇談會,資助者與嘉應學院和市職業技術學校的受助學生面對面真情交流。餘國春、羅煥昌、林光如、梁亮勝等寄語受助學生努力學習成才,並勉勵他們能將這份愛傳承,將來有能力時也要回饋社會,關愛、幫助有需要的人。


(編輯:黎家進)


Monday, December 25, 2006

香港梅州聯會捐204萬元 助我市1260名學生完成學業

愛心傳送桑梓結情

2006-12-25新聞版權所屬:梅州日報



本報訊(記者張文梅劉龍勝宋健軍通訊員吳智祥王鳳霞)來梅開展“情系梅州愛心行”活動的香港梅州聯會回鄉訪問團捐資204萬元,幫助我市1260名貧困優秀學生完成學業。昨晚,市委、市政府在梅城客都大酒店舉行歡迎晚宴,宴請了訪問團一行。隨後,在嘉應學院世紀廣場舉辦了香港梅州聯會資助貧困學子傳燈愛心晚會,訪問團全體成員、市領導和嘉應學院一萬多名師生共度良宵,同唱愛心之歌。


香港梅州聯會訪問團成員及特邀嘉賓張廷翰、餘國春、羅煥昌、何冬青、林光如、余鵬春、梁亮勝、梁錫光、李有權、藍鴻震、饒美蛟、熊德龍、鍾家燕、白玲、李國泰、陳紹彬、楊文軒等250多人,市領導劉日知、李嘉、翁永衛、鄭少偉、陳衛平、曾百友、陳麗霞,嘉應學院領導李俊夫、程飚,以及各縣(市、區)長和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出席宴會或晚會。


據了解,今年5月,香港梅州聯會得知嘉應學院和市職業技術學校仍有1000多名學生因貧困亟待援助時,立即向該會同仁及海內外鄉賢發出助學倡議,很快得到香港、美國、加拿大、新加坡、印尼和上海等地眾多鄉賢甚至非客籍人士的熱烈響應和支持,在短時間內籌得200多萬元善款。這筆款項全部用於資助260名嘉應學院和1000名市職業技術學校的貧困優秀學生完成學業。


晚宴開始前,市委副書記、代市長李嘉代表市委、市政府與香港梅州聯會訪問團互贈了紀念品。副市長鄭少偉致辭,他表示,香港梅州聯會一直發揚客家人團結、愛國、愛港、愛鄉的精神,為祖國、家鄉的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此次聯會組團回梅開展活動,對提倡社會公德、構建和諧社會,增強全社會關注弱勢群體的意識,必將起到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希望香港梅州聯會今後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家鄉的各項建設,攜手共創家鄉美好的明天。


在主題為“愛心傳送,桑梓結情”的傳燈愛心晚會上,副市長陳衛平,香港梅州聯會榮譽顧問、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常委、原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張廷翰,全國政協常委、香港梅州聯會永遠榮譽顧問餘國春,香港梅州聯會會長林光如分別作了講話。林光如代表香港梅州聯會向市政府捐贈了204萬元用於資助貧困學生的善款支票,嘉應學院向香港梅州聯會回贈了“惠愛樹人”匾牌。


陳衛平指出,香港梅州聯會為解決貧困學子就學困難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倡導和樹立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核心的社會新風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她希望社會各界有更多的人參與到捐資助學的行列中來,並希望受資助的學生把暫時的困難和香港梅州聯會的愛心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學好知識、學會做人,立志做一個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用自己的知識和愛心回報社會、奉獻社會。


晚會由市政府和香港梅州聯會主辦、嘉應學院承辦,主要由嘉應學院師生表演歌舞等,分為“傳一盞燈,傳一份愛”、“握著你的手,握著我的手”、“愛的紐帶”、“桑梓結情,擁抱太陽”四個部分,整場晚會貫穿著愛的旋律,精彩感人,最後在全體嘉賓與一萬多名師生同唱《傳一盞燈,傳一份愛》主題歌中結束。


昨日下午,香港梅州聯會還在嘉應學院舉行真情懇談會,資助者與嘉應學院和市職業技術學校的受助學生面對面真情交流。餘國春、羅煥昌、林光如、梁亮勝等寄語受助學生努力學習成才,並勉勵他們能將這份愛傳承,將來有能力時也要回饋社會,關愛、幫助有需要的人。

Tuesday, December 19, 2006

興寧市工商聯簡介

興寧市工商業聯合會(簡稱市工商聯、又稱商會),是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的地方組織,會址在興城鎮老街6號,內設會員部和經濟部二個部門,現有873個會員。


一、興寧市工商聯組織沿革


一九五O年八月,興寧縣設立工商業聯合會臨時機構,主任羅桂銓,副主任江徽五、盧錦棠、李沾群。一九五三年一月,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工商業聯合會組 織通則》,興寧縣工商業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成立,主任牟松山,副主任李文瀾、鄭萬選。各區鎮設工商業聯合會分會或辦事處。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興寧縣 工商業聯合會召開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選出執委二十一人,主任丘琦,副主任李文瀾、鄭萬選;監察委員七人,主任牟松山,副主任張伯平。一九五五年六月二十 日,成立了工商聯黨組,由縣委副書記王士中兼任書記,成員有李青、盛海山、張容祥、牟松山、吳元坤、王致發、丁新民、姜成堯。另列席人員兩人,鍾煥祥、黃 政浩。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於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召開,選出執委三十一人,主任鄭萬選,副主任藍子軍、朱熾春、張伯平。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四日召開第三 屆會員代表大會,選出執委三十五人,主任胡翔獅,副主任鄧金煥、朱熾春、張伯平。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召開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選出執委三十五人,主任 胡翔獅,副主任黃政浩、朱熾春、張伯平。文革期間工商聯被迫停止活動,直至一九八二年一月十五日才召開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選出執委二十七人,主任羅逸權,副主作朱熾春、胡翔獅、李谷蘭、田 伯坤、溫作東、鐘丁、陳浩明、劉仿堯、侯玉輝。一九八五年九月九日召開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選出執委三十一人,主任羅逸權,副主任劉仿堯、張方、侯玉輝、 胡翔獅、林尚英、朱熾春、曾慶明、張學雄、鄭少偉,聘請旅港工商界知名人士羅煥昌先生、劉宇新先生為名譽主任。一九八八年九月召開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選 出執委三十一人,主任鄭少偉,副主任盧偉粦、侯玉輝、劉光漢、張方、羅敬堯、廖宏基。聘請旅港工商界知名人士羅煥昌、劉宇新、伍名珍、李亮宏和本會老一輩 領導羅逸權、胡翔獅為名譽主任;聘請朱熾春為顧問。一九九三年三月召開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選出執委二十七人,主任鄭少偉,副主任劉光漢、劉洪王、羅榮 光、羅桂瓊、彭法添、廖宏基。繼續聘請羅煥昌、劉宇新、伍名珍、李亮宏、羅逸權、胡翔獅為名譽主任,朱熾春和旅港實業家李茂康為顧問。鄭少偉選任副縣長 後,主任由盧偉粦接任,並補選毛仕芳、葉文淵為副主任。一九九七年三月召開第九屆會員代表大會,選出執委三十七人,會長盧偉粦,副會長彭法添、廖宏基、毛 仕芳、葉文淵、陳仕華、劉洪王、羅桂瓊、饒振金。聘請鄭少偉、胡翔獅、劉宇新、李茂康、羅煥昌為名譽會長,朱熾春為顧問。二OO二年一月召開第十屆會員代 表大會,選出執委四十五人,會長黃啟方,副會長彭法添、毛仕芳、葉文淵、陳仕華、曾桂祥、莊崇洪、何善忠、鍾漢森、鍾天新、曾雨金、黃啟亮、黎新朋,秘書 長黃河。二00六年八月成立工商聯黨組,由興寧市委統戰部副部長饒振金兼任黨組書記,黨組成員由彭法添、彭苑標、毛金鵬、羅琳組成;二OO六年九月召開第 十一屆會員代表大會,選出執委五十五人,會長張堅力,副會長饒振金、彭法添、彭苑標、毛金鵬、李波、劉偉權、黃國華、黃啟亮、何全君、劉紹聰、鍾天新、陳 仕華、莊崇洪、石育清、黎新朋、葉柳春、藍惠普、徐毅堅、陳均耀,秘書長黃河。


興寧工商聯成立五十多年來,在貫徹黨和政府對工商 業者的政策,推動會員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一九八二年恢復活動以後,貫徹執行黨的一個中心、二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團結和組織全體 會員,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經濟生活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宣傳黨和政府的有關政策,關心會員的工作和生活,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反映會員的意見和建議,成 為黨和政府聯繫廣大會員的橋樑和紐帶。還開展了經濟諮詢活動,工商專業培訓,興辦企業,開展海外聯誼工作,協助政府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等活動發揮了作 用。


二、新時期工商聯的性質


一九九一年七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工商聯若干問題的指示,即[9115號文 件,中共中央賦予工商聯新使命,規定了工商聯的性質,即工商聯是黨領導下的以統戰性為主,兼有經濟性、民間性的人民團體和民間商會。新時期工商聯和五十年 代的工商聯在性質和作用上既有繼承,又有很大的不同。五十年代初,黨對建立工商聯的最初考慮是:把民族工商業者組織起來比不組織起來有利,允許工商聯代表 其會員的合法權益。這些有益的經驗值得新時期工商聯繼承和發揚。


三、工商聯工作的對象


根據中共中央[9115號文件規定,工商聯工作的主要對像是: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港澳台僑投資企業和部分鄉鎮企業,以及包含非公有製經濟的有關企業。


四、工商聯的主要任務、作用


中央賦予工商聯的任務是對非公有製經濟代表人士,即對私營企業主、個體工商戶和三胞投資者介紹黨的方針、政策,進行愛國、敬業、守法的教育,反映他們 的正確意見,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工商聯應為黨和政府聯繫非公有製經濟代表人士的一個橋樑和紐帶,政府管理非公有製經濟的助手,並在和港澳台及世界各國工 商界的聯絡中起到特有的作用。


五、工商聯的主要職能

1、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的政治協商,發揮民主監督的作用,參政議政;

2、引導會員積極參加國家經濟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促進社會全面發展;

3、做工商界代表人士政治安排的推薦工作;

4、發揚自我教育的優良傳統,宣傳、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提倡愛國、敬業、守法,提高會員素質,培養積極分子隊伍。

5、代表並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反映會員的意見、要求和建議。

6、引導會員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先富幫後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熱心社會公益事業。

7、為會員提供信息和科技、管理、法律、會計、審計、融資、諮詢等服務。

8、開展工商專業培訓,幫助會員改進經營管理,完善財會管理,照章納稅,提高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

9、組織會員舉辦和參加各種對內對外展銷會,交易會,組織會員出國、出境考察訪問,幫助會員開拓國內、國際市場。

10、增進與香港、澳門特區及台灣地區和世界各國工商社團及工商經濟界人士的聯繫和友誼,促進經濟、技術和貿易合作的發展,協助引進資金、技術、人才;

11、為會員提供有關證明,協調關係,調解經濟糾紛;

12、辦好會辦企業、事業;

13、承辦政府和有關部門委託事項。

Saturday, November 11, 2006

粵仁達聯誼會組團訪深圳

粵仁達聯誼會組團訪深圳


【本報訊】由原香港地區廣東省人大代表、及部分歷屆人大代表組成的「粵仁達聯誼會」,日前組織一行30多人的訪問團,前往深圳鹽田區參觀訪問。訪問團成員包括會長韋子剛,副會長王如登、羅煥昌,執行委員張晴雲、陳植桂、謝浪、韋金強和朱文彬。


劉文喬等熱情接待

訪問團首日抵達深圳後,受到廣東省人大聯誼會會長劉文喬、及有關領導陳小莉、楊成勇、林小玲和黃穗南的熱情歡迎和接待。訪問團隨後參觀深圳東部華僑城茶溪谷。大家乘坐古色古香的小火車瀏覽茶溪谷,再乘坐電瓶車觀看各式建築和阡陌茶園,欣賞仿古的食肆茶寮和商貿店舖。團員還在茶溪谷大劇院欣賞以茶禪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多媒體交響音畫晚會——「天禪」。


翌日,訪問團前往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觀訪問,負責接待的技術人員詳細地為團員介紹了激光的原理。興之所致,大家利用激光技術在自己手表鋼帶和手機刻上名字。其後,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湯錦森設午宴款待訪問團,新舊朋友歡聚暢談,氣氛融洽。


訪問團成員還有粵仁達會員王敏剛、羅叔清、劉佩瓊、葉順興、陸達兼、潘江偉、黃定光、梁永培、鄧澤棠、劉小、港柟和盧順良等。

Monday, November 6, 2006

塑膠鞋商會第十屆會董就職

塑膠鞋商會第十屆會董就職


大公報訊】港九樹膠塑膠鞋業商會前晚假富臨酒樓舉行第十屆會董就職典禮,羅港柟擔任新一屆會長。第一副會長是刁森發,第二副會長為李煥然。


該會永遠榮譽會長羅煥昌、莊文辦、陳振炎、羅海光出席了就職禮,香港梅州聯會諮議會秘書長李乃英擔任主禮嘉賓。


羅港柟在就職禮上首先介紹該會的歷史,他說,商會於一九七○年成立,發起人為國產鞋類經銷、代理商莫貴良、羅煥昌、羅海光、莊文辦、王祥等幾位愛國商人。宗旨是廣泛團結同業,宣傳祖國形勢,發揚愛國精神。


該會成立之初,倡導「愛祖國,用國貨」,並多次在華遠公司(北京輕工業進出口總公司駐港機構)的領導下,舉辦大型展銷會,推銷國產鞋類。


羅會長表示, 在這幾十年間,商會每年均舉辦多項活動,以增進同業間的感情。他希望在他任內,可以在多位前輩及會友的支持下,擴大會員人數,令會務發揚光大。同時,也要繼續發揚愛國愛港傳統,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出一分力。

Saturday, September 16, 2006

創業香江情傾故土

創業香江情傾故土

憶香港同胞對梅州家鄉文教事業的貢獻

梅州市政協主席何萬真


梅州有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300多萬,是全國著名的僑鄉。香港距梅州家鄉最近,是我們海外僑務工作的橋樑和中轉站。香港同胞對家鄉接觸多,見聞多,了解最深刻,感情最濃厚。尤其是香港嘉應商會歷屆領導,始終不渝地遵循愛國愛鄉愛港的商會宗旨,把家鄉建設視為己任。不僅為梅州建設出錢出力貢獻巨大,而且主動協助家鄉開展香港以外地區的僑務工作,積極引進資金、智力。他們造福桑梓的義舉,功德無量,百世流芳。


我從1988年在市政府分管僑務工作,至1998年轉崗政協,及多年來兼任客聯會理事長,分管旅遊等部門,一直與遍布世界各地的梅州籍華僑、港澳台同胞聯絡溝通,共同為梅州家鄉建設事業獻計出力。在長期的接觸中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為他們愛國愛鄉的熱情所感動,在他們的無私奉獻中受到鼓舞與鞭策。


同時,我還長期分管文教體衛等項社會事業型、福利型的工作。這些部門線長面廣,底子薄,花錢多,難事多。多年來,香港同胞對家鄉文教體衛事業大力支持,讓我常常說起“大樹底下好乘涼”。確實,我們擁有旅港梅州鄉親這棵參天大樹,是梅州之幸、鄉親之福。這是我最真切的感受。


重視培育人才捐巨資辦教育

香港同胞生活在世界金融、信息中心,見多識廣,看待世事站得高,望得遠。他們從多年在商海奮鬥的切身體驗中,意識到要盡快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必鬚髮展教育文化事業,這是一項事關培養人才、造就人才帶根本性的千秋大業。改革開放以來,他們慷慨捐資,在全市新建、重建、擴建學校的樓、堂、館、舍計有5500多間,托兒所、幼兒園130多間,總金額6億多元人民幣,佔海外總捐資額70%。梅州有幾個縣現有的新建學校有一半至三分之二是以香港同胞為主的“三胞”捐建的。


一花引來萬花開。在香港同胞曾憲梓、田家炳、劉宇新等先生帶動下,振興梅州教育,改變家鄉面貌逐步形成了香港、澳門、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識。他們對家鄉教育的捐資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數量一年比一年多,規模一幢比一幢大,情緒一次比一次高,捐資範圍從梅城逐步向全市各縣、區擴展。嘉應商會永遠榮譽會長劉錦慶先生曾多次講到捐資良性循環的辯證規律,即捐資辦好事——心情好——身體好——發財多——辦更多好事——心情更好……田家炳、曾憲梓僅捐建學校樓、館就分別有40多幢,每幢耗資都在50萬以上甚至數百萬超千萬之巨。很多香港同胞都有教育系列工程,如曾憲梓先生在嘉應大學的八項系列工程及分佈於全市的曾憲梓中、小學系列工程;田家炳先生在大埔及市、各縣的中、小學系列工程;劉宇新先生的中、小學系列工程;羅煥昌、姚美良、徐琳、何冬青、孫城曾、李濟平、餘國春、黃麗群、古欣、鄒錫昌、陳紀煌、黎次珊的中、小學系列工程。尚有熊德龍、曾廣淼、劉錦慶、林尚聰、楊如彭、何肇陵、羅桂祥、曾鏡明、邱育新、陳泰元、朱孟依、鍾奇可、吳炳連、楊光華、林光如、陳振炎等先生,獨資捐建的教學大樓或圖書館大樓,以及數十萬元以上的學校設施或教學設備等。一次捐資最多的是曾憲梓中學,金額達1500萬元。


1984年梅州創辦嘉應大學,曾憲梓先生首先捐資270多萬元興建一幢1萬平方米的教學大樓。接著劉宇新、田家炳、熊德龍及海外僑賢肖畹香等先生資助興建了大部分教學場地。然後由羅煥昌、曾憲梓、田家炳、餘國春、姚美良、劉宇新、熊德龍等先生集資1200多萬元,在市政府支持下,共同興建嘉應大橋,每年從過橋費中提取資金用作嘉大部分辦學經費。香港嘉應商會對嘉應大學的創辦、鞏固和發展都給予熱情支持,傾注心血,獻計獻策,出錢出力。他們為嘉應大學捐建教學大樓、圖書館、科學館、大禮堂、辦公樓、體育館、專家樓、幼兒園等,添置了一大批教學儀器、設備,籌集了嘉應大學教育基金。十多年來,嘉應商會及通過他們發動為嘉大捐資近5000萬元。他們的關心和支持,不僅為辦學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改善了辦學條件,而且也向人們展示了嘉大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光明的前景。嘉大於2000年3月順利升格為本科院校,嘉應商會功不可沒。


家鄉人民從心底感激香港同胞和海外僑胞對家鄉千秋大計的熾熱情感,他們的回報就是努力辦好教育,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嘉應大學開辦十多年期間,梅州教育也進入黃金歲月。基礎教育“普九”儘管進展艱難,但依然提前得到實現。整體教學質量迅速提高,高考年年報豐收,使捐資辦教育的香港同胞見到了成果,看到了希望,進一步鼓舞了他們辦學的積極性。反過來他們的義舉又大大鼓舞了家鄉父老鄉親,形成了人人關心教育、熱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全民辦學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一次“教育基金百萬行”活動,海內外鄉親共集資5900萬元人民幣。不少五保戶老人連母雞帶雞蛋都作為一片心意奉獻給了教育基金,老爺爺不要棺材要人才,賣掉棺材獻教育,令人十分感動。很多本地企業家慷慨解囊,僅五華縣的企業家張德琴、繆壽良、曾茂發、朱煥良捐資辦學金額都分別在150萬元以上。


由香港同胞帶頭髮起的捐資辦學熱潮,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梅州教育危校、舊校多的落後狀況,使僑鄉的學校面貌一新,成為城鄉最漂亮的房子。而且在思想認識上教育和鼓舞了父老鄉親,共同為子孫後代的千秋大計貢獻力量。


捐巨資改善辦學條件是關心支持家鄉教育的起步工作,為“普九”提供了校舍條件,使適齡少年兒童入學率從40~60%提高到99%,解決了讀書難的問題。與此同時,香港同胞認為搞好教育必須辦好師範,有了好的師範教育才有好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好的學生。田家炳先生在嘉應大學、嘉應教育學院和蕉嶺師範學校都捐巨資建教學大樓,改善師範教育條件。曾憲梓、劉宇新、羅煥昌等先生對教師非常尊敬,經常邀請家鄉的教師到外地參觀考察,增長見識。每次回到家鄉都要請母校老師同餐共敘,情感極深。劉宇新先生在母校的讀書亭中刻著“萬世師表,永誌難忘,人生之義,貴在奉獻”的志言,與師生共勉。


香港同胞慷慨捐資辦教育,目的就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曾憲梓先生每當跟我談起教育,必談到要教學生懂得怎樣做人,強調培養能為國家作奉獻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最為重要。他回到家鄉經常主動要求和學生見面作報告,深刻講解“勤、儉、誠、信”做人辦企業的道理,讓師生深受感染,對他產生髮自內心的敬佩和愛戴。1997年,“曾憲梓教育基金”的有關領導來梅州視察,國家教委領導看到學生們圍著曾先生久久不願離開的那份真摯的激情,感動得熱淚盈眶。每年曾先生在香港都能收到家鄉學生數十封來信,反映學校的變化,個人的理想。他雖然社會活動和商務繁忙,但每封信都看完,而且成為向學生作報告的生動教材。億萬捐資不就是為了造就這些孩子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嗎?曾先生等香港同胞的良苦用心,真令人感慨萬千。


何冬青先生是香港教育家。他不僅為家鄉平遠縣捐建中、小學系列工程,而且為三間中學一間小學設立德智各項獎學金。他自己是書法家,卻請8歲的小學生為他捐建的學校和大樓題寫校名,以此激勵後輩。劉宇新先生用“善於修養,勤於學習,苦於鍛煉”12個字,表達他對學生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殷切期望。


梅州雖然仍是廣東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而教育的規模、質量卻一直排在廣東前列。旅港鄉親用心血育出的花朵,正盛開在全國各地。


關心百姓健康資助醫院建設

梅州從1896年瑞士人來梅辦德濟醫院傳入西醫開始,經過44年,即1940年各縣才成立一所衛生院。建國之後,在各級政府支持下,各縣雖相繼成立了縣人民醫院,但在改革開放前,依然房舍面積小,舊房危房多,設備十分落後。作為地區醫療中心的黃塘醫院,只有840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改革開放後,梅州的醫療衛生事業得到海外僑胞,特別是香港同胞的熱心資助。與省、市配套資金一起,對醫院進行了全面的改造。不僅使所有市、縣級醫院(包括中醫院)新建、擴建醫療及生活用房面積增長十倍以上,還興建了一批鎮級衛生院。其中市人民醫院(黃塘醫院)建築面積增至現在10.4萬平方米。在全市各級各類醫院中,香港同胞捐資新建、修建和擴建的大、小醫院、衛生院160多間(幢),捐資金額約1億元人民幣。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市田家炳醫院,捐資1700多萬元,是一次性捐資最多的。此外,田先生還在豐順捐建中醫院、平遠人民醫院捐建田家炳醫院,在大埔縣建大小23間醫院。曾憲梓先生在市人民醫院捐建的憲梓大樓(內兒科大樓)、高壓氧治療中心、梅縣人民醫院榮發大樓等。羅煥昌先生捐建的興寧市人民醫院內科大樓、煥昌樓和中醫院桂清樓以及寧新衛生院門診大樓等。劉宇新先生捐建的興寧人民醫院華招樓、興寧市庭芳醫院和五華橫陂醫院宇新門診樓。徐琳先生捐建的蕉嶺人民醫院大樓和中醫院大樓。姚美良先生捐建的五華人民醫院永芳樓和平遠人民醫院永芳樓。餘國春先生捐建的梅縣新縣城裕華門診大樓等等。還有何冬青、鄒錫昌、鍾奇可、黎次珊、週化文、李濟平等香港同胞捐建的一大批鎮級衛生院。此外,他們還捐贈大小醫院的部分貴重醫療設備。


1996年前後國家衛生部門按照有關條件規定進行評審,市人民醫院被衛生部授予三級甲等醫院,各縣人民醫院被授予二級甲等醫院,多數鄉鎮醫院被授予一級甲等或乙等醫院。從根本上改變了梅州人民缺醫少藥的狀況,香港同胞為家鄉人民治病救人保健康,恩重如山。


關注體育事業振興足球運動

梅州是足球之鄉,尤其是梅縣、興寧、五華,曾為中國足球運動輸送過不少優秀人才。梅州足球和教育一樣,得益於華僑的影響和支持。民國初年,從歸僑盧柏廷、餘國輝等任東山中學和梅州中學足球隊教練始,梅州足球運動就有了良好的開端;1929年歸僑曾廣錫、楊友森等創建了強民足球隊;1931年歸僑溫集祥加盟任球隊長後,梅城足球在全省連獲冠軍;1942年香港南華足球隊主將、五華籍香港同胞李惠堂返鄉組隊出征香港獲勝,名震亞洲球壇。我們應該感謝一代又一代的梅州足球名將,特別是譽為亞洲球王的李惠堂先生,為梅州家鄉增添了光彩,推動了球風。可見,在全國踢足球還是當作一種玩樂的時候,梅州的足球普及程度在全省全國已遙遙領先。雖然那時的“足球之鄉”還沒有一個像樣的球場,畢竟60年代的梅縣足球已經跨過長江,獲得中南之冠。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經濟文化迅速發展,人們才逐漸懂得足球這玩藝兒在世界各國竟如此熱門。隨著遼寧、北京、山東、四川等省級足球運動崛起,梅州足球便顯得“不進則退,小進也退”了。多年來,香港同胞急家鄉之所急,為振興足球之鄉出錢出力。1985年由曾憲梓先生等捐建萬人看台的梅縣足球場;劉宇新、羅煥昌、曾憲梓、林尚聰等先生捐建興寧萬人看台足球場;曾憲梓、劉宇新、周錦濤等先生捐資五華萬人看台足球場;田家炳、曾憲梓、何冬青等捐建的平遠縣足球場,及田家炳等資助的蕉嶺縣體育場、田家炳獨資捐建的大埔縣體育場。1988年羅煥昌、劉宇新先生各捐建一幢大樓,興建了梅州市足球運動中心,成立了足球運動學校,開始了職業足球運動人才的培養工作。與此同時,還在全市連續舉行了“憲梓杯”、“宇新杯”、“南方杯”、“煥昌杯”等全國全省球隊參加的足球比賽。梅州的足球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梅州小將參加全國“希望”、“幼苗”、“萌芽”三杯足球賽,獲得全國冠軍三次、亞軍五次。80年代以來,梅州輸出了數以百計的足球運動員,成為省級及佛山、深圳等甲級足球隊的主力隊員,同時為國家隊輸送了像謝育新、伍文兵、吳偉英等一批優秀運動員,為國家和廣東足球運動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97年,梅州市中學生足球隊由我率團,代表中國參加在印度巴特那舉行的亞洲中學生足球賽,在12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五。1998年,梅州足球隊在全省運動會上,力克強敵,獲得全省冠軍。這一切都使曾憲梓先生等在憂慮之餘感到欣慰。當梅州中學生足球隊從印度飛回香港的時候,曾先生從心底里感到高興,像重獎國家奧運隊獲獎隊員一樣,也給足球隊予以獎勵,並請新華社香港分社領導一起宴請我們足球隊全體成員。


資助文化建設讓世界了解梅州

梅州譽為“文化之鄉”,其內涵主要是客家人共有的特性——崇文重教,興學育才。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梅州人口約10萬,當時考秀才的士子就有上萬人。興學育才是梅州的歷史特色,也造就了“文化之鄉”的盛名。但作為地方的文化活動設施則與當地經濟水平一樣,屬一窮二白。改革開放前,除梅縣金山圖書館外,各縣的圖書館仍屬“書屋”狀態。至於影劇院、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公園不是空白,就是面積極為有限。偶爾需發動全民觀看受教育的電影,也得分期分批到縣城唯一的影劇院觀看。為此,花上車費、餐費的開支遠超過一張電影票錢。人們為溫飽勞作、奔忙,農村更是日出至日夕為餐中兩碗飯而面朝紅土背朝天,過著“三飽一倒”的日子,不知精神食糧為何物。千百萬人的思想就像穿的衣服一樣幾乎統一為藍色軍幹裝。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精神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文化這個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畢竟受經濟基礎、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的製約。80年代以來,曾憲梓、劉宇新、羅煥昌等先生為了振興“文化之鄉”,豐富“文化之鄉”的內涵,帶頭捐建了一系列的文化設施工程。如捐資圖書館建設就有香港嘉應商會曾憲梓先生等捐建的梅縣劍英圖書館,羅煥昌、劉宇新先生捐建的興寧圖書館,何冬青先生捐建的平遠縣圖書館及楊光華先生捐建的梅州師範星雲圖書館,餘國春等先生捐建的鬆口圖書館等;文化活動中心有曾憲梓、劉宇新捐建的梅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劉宇新捐建的興寧青少年活動中心宇新樓和興寧老幹活動中心、文苑樓,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大埔家炳青少年文化室及游泳池,羅煥昌先生捐建的大埔百侯鎮煥昌文化活動中心,姚美良先生捐建的梅州大會堂及大埔銀江文化室、永芳戲院等,何冬青先生捐建的平遠石正鎮文化活動中心。此外,曾憲梓、田家炳、謝興強、劉宇新、餘國春等一大批香港同胞及曾沐彬、熊德龍等海外僑胞捐建的梅州市華僑博物館,田家炳、姚美良等先生捐建的大埔縣華僑事蹟展覽館,邱育新先生捐建的白宮壽而康老人活動中心。旅遊景點中由曾憲梓先生捐建的劍英公園聚賢堂、千佛塔文化中心,劉宇新先生在神光山捐建的尊經閣等。由劉宇新先生捐建的興寧電視發射台,劉宇新、溫學濂先生捐建的興寧廣播電視發射中心,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大埔電視台,姚美良先生捐建的梅州電視台演播室等等,舉不勝數。1992年,86歲高齡的廖安祥先生將其數十年收藏的何香凝、柳亞子、郭沫若、劉海粟、吳作人、李可染等大師級名家的書畫真跡103幅,送給嘉應大學收藏。除此之外,梅州1989年舉行的世界客屬聯誼會、1990年梅州市’90山歌節、1993年舉辦的全國“神州百姓鬧元宵”文藝晚會、1994年舉辦的第十二次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等大型國際性或全國性的活動,都離不開曾憲梓、劉宇新、田家炳、羅煥昌、黃華、黃源興、謝興強等香港同胞及海外僑胞的鼎力支持。最近在全國近30家省、市電視台播放由梅州市政府、梅州電視台與深圳大學聯合攝製的大型系列片《客家人》,也得到了曾憲梓、劉宇新、田家炳、姚美良、餘國春等先生的大力支持。這些大型活動舉辦得有聲有色,場面熱烈、內涵豐富,感染力強,讓山區梅州的新形象,多次通過電波遠播全球,使世界客家人對家鄉變化增進了解。以文化作中介,聯絡了鄉親鄉誼,溝通了鄉情僑情,從而使世界了解梅州,讓梅州走向世界。


旅港梅州鄉親以勤奮節儉、艱苦奮鬥的精神,幹出一番番宏偉的事業。他們身居港島,情傾故土,心系鄉親,竭誠為建設祖國、造福桑梓貢獻智慧和力量。他們為家鄉興學育才,助醫建院,振興文化,發展體育等公益福利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有60多位傑出者,被梅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稱號。


恩澤故園添錦繡,山水永記赤子情。梅州人民永遠銘記旅港鄉親的深情厚誼,他們的卓越功勳將永載史冊,與日月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