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香江情傾故土
憶香港同胞對梅州家鄉文教事業的貢獻
梅州市政協主席何萬真
梅州有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300多萬,是全國著名的僑鄉。香港距梅州家鄉最近,是我們海外僑務工作的橋樑和中轉站。香港同胞對家鄉接觸多,見聞多,了解最深刻,感情最濃厚。尤其是香港嘉應商會歷屆領導,始終不渝地遵循愛國愛鄉愛港的商會宗旨,把家鄉建設視為己任。不僅為梅州建設出錢出力貢獻巨大,而且主動協助家鄉開展香港以外地區的僑務工作,積極引進資金、智力。他們造福桑梓的義舉,功德無量,百世流芳。
我從1988年在市政府分管僑務工作,至1998年轉崗政協,及多年來兼任客聯會理事長,分管旅遊等部門,一直與遍布世界各地的梅州籍華僑、港澳台同胞聯絡溝通,共同為梅州家鄉建設事業獻計出力。在長期的接觸中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為他們愛國愛鄉的熱情所感動,在他們的無私奉獻中受到鼓舞與鞭策。
同時,我還長期分管文教體衛等項社會事業型、福利型的工作。這些部門線長面廣,底子薄,花錢多,難事多。多年來,香港同胞對家鄉文教體衛事業大力支持,讓我常常說起“大樹底下好乘涼”。確實,我們擁有旅港梅州鄉親這棵參天大樹,是梅州之幸、鄉親之福。這是我最真切的感受。
重視培育人才捐巨資辦教育
香港同胞生活在世界金融、信息中心,見多識廣,看待世事站得高,望得遠。他們從多年在商海奮鬥的切身體驗中,意識到要盡快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必鬚髮展教育文化事業,這是一項事關培養人才、造就人才帶根本性的千秋大業。改革開放以來,他們慷慨捐資,在全市新建、重建、擴建學校的樓、堂、館、舍計有5500多間,托兒所、幼兒園130多間,總金額6億多元人民幣,佔海外總捐資額70%。梅州有幾個縣現有的新建學校有一半至三分之二是以香港同胞為主的“三胞”捐建的。
一花引來萬花開。在香港同胞曾憲梓、田家炳、劉宇新等先生帶動下,振興梅州教育,改變家鄉面貌逐步形成了香港、澳門、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識。他們對家鄉教育的捐資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數量一年比一年多,規模一幢比一幢大,情緒一次比一次高,捐資範圍從梅城逐步向全市各縣、區擴展。嘉應商會永遠榮譽會長劉錦慶先生曾多次講到捐資良性循環的辯證規律,即捐資辦好事——心情好——身體好——發財多——辦更多好事——心情更好……田家炳、曾憲梓僅捐建學校樓、館就分別有40多幢,每幢耗資都在50萬以上甚至數百萬超千萬之巨。很多香港同胞都有教育系列工程,如曾憲梓先生在嘉應大學的八項系列工程及分佈於全市的曾憲梓中、小學系列工程;田家炳先生在大埔及市、各縣的中、小學系列工程;劉宇新先生的中、小學系列工程;羅煥昌、姚美良、徐琳、何冬青、孫城曾、李濟平、餘國春、黃麗群、古欣、鄒錫昌、陳紀煌、黎次珊的中、小學系列工程。尚有熊德龍、曾廣淼、劉錦慶、林尚聰、楊如彭、何肇陵、羅桂祥、曾鏡明、邱育新、陳泰元、朱孟依、鍾奇可、吳炳連、楊光華、林光如、陳振炎等先生,獨資捐建的教學大樓或圖書館大樓,以及數十萬元以上的學校設施或教學設備等。一次捐資最多的是曾憲梓中學,金額達1500萬元。
1984年梅州創辦嘉應大學,曾憲梓先生首先捐資270多萬元興建一幢1萬平方米的教學大樓。接著劉宇新、田家炳、熊德龍及海外僑賢肖畹香等先生資助興建了大部分教學場地。然後由羅煥昌、曾憲梓、田家炳、餘國春、姚美良、劉宇新、熊德龍等先生集資1200多萬元,在市政府支持下,共同興建嘉應大橋,每年從過橋費中提取資金用作嘉大部分辦學經費。香港嘉應商會對嘉應大學的創辦、鞏固和發展都給予熱情支持,傾注心血,獻計獻策,出錢出力。他們為嘉應大學捐建教學大樓、圖書館、科學館、大禮堂、辦公樓、體育館、專家樓、幼兒園等,添置了一大批教學儀器、設備,籌集了嘉應大學教育基金。十多年來,嘉應商會及通過他們發動為嘉大捐資近5000萬元。他們的關心和支持,不僅為辦學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改善了辦學條件,而且也向人們展示了嘉大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光明的前景。嘉大於2000年3月順利升格為本科院校,嘉應商會功不可沒。
家鄉人民從心底感激香港同胞和海外僑胞對家鄉千秋大計的熾熱情感,他們的回報就是努力辦好教育,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嘉應大學開辦十多年期間,梅州教育也進入黃金歲月。基礎教育“普九”儘管進展艱難,但依然提前得到實現。整體教學質量迅速提高,高考年年報豐收,使捐資辦教育的香港同胞見到了成果,看到了希望,進一步鼓舞了他們辦學的積極性。反過來他們的義舉又大大鼓舞了家鄉父老鄉親,形成了人人關心教育、熱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全民辦學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一次“教育基金百萬行”活動,海內外鄉親共集資5900萬元人民幣。不少五保戶老人連母雞帶雞蛋都作為一片心意奉獻給了教育基金,老爺爺不要棺材要人才,賣掉棺材獻教育,令人十分感動。很多本地企業家慷慨解囊,僅五華縣的企業家張德琴、繆壽良、曾茂發、朱煥良捐資辦學金額都分別在150萬元以上。
由香港同胞帶頭髮起的捐資辦學熱潮,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梅州教育危校、舊校多的落後狀況,使僑鄉的學校面貌一新,成為城鄉最漂亮的房子。而且在思想認識上教育和鼓舞了父老鄉親,共同為子孫後代的千秋大計貢獻力量。
捐巨資改善辦學條件是關心支持家鄉教育的起步工作,為“普九”提供了校舍條件,使適齡少年兒童入學率從40~60%提高到99%,解決了讀書難的問題。與此同時,香港同胞認為搞好教育必須辦好師範,有了好的師範教育才有好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好的學生。田家炳先生在嘉應大學、嘉應教育學院和蕉嶺師範學校都捐巨資建教學大樓,改善師範教育條件。曾憲梓、劉宇新、羅煥昌等先生對教師非常尊敬,經常邀請家鄉的教師到外地參觀考察,增長見識。每次回到家鄉都要請母校老師同餐共敘,情感極深。劉宇新先生在母校的讀書亭中刻著“萬世師表,永誌難忘,人生之義,貴在奉獻”的志言,與師生共勉。
香港同胞慷慨捐資辦教育,目的就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曾憲梓先生每當跟我談起教育,必談到要教學生懂得怎樣做人,強調培養能為國家作奉獻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最為重要。他回到家鄉經常主動要求和學生見面作報告,深刻講解“勤、儉、誠、信”做人辦企業的道理,讓師生深受感染,對他產生髮自內心的敬佩和愛戴。1997年,“曾憲梓教育基金”的有關領導來梅州視察,國家教委領導看到學生們圍著曾先生久久不願離開的那份真摯的激情,感動得熱淚盈眶。每年曾先生在香港都能收到家鄉學生數十封來信,反映學校的變化,個人的理想。他雖然社會活動和商務繁忙,但每封信都看完,而且成為向學生作報告的生動教材。億萬捐資不就是為了造就這些孩子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嗎?曾先生等香港同胞的良苦用心,真令人感慨萬千。
何冬青先生是香港教育家。他不僅為家鄉平遠縣捐建中、小學系列工程,而且為三間中學一間小學設立德智各項獎學金。他自己是書法家,卻請8歲的小學生為他捐建的學校和大樓題寫校名,以此激勵後輩。劉宇新先生用“善於修養,勤於學習,苦於鍛煉”12個字,表達他對學生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殷切期望。
梅州雖然仍是廣東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而教育的規模、質量卻一直排在廣東前列。旅港鄉親用心血育出的花朵,正盛開在全國各地。
關心百姓健康資助醫院建設
梅州從1896年瑞士人來梅辦德濟醫院傳入西醫開始,經過44年,即1940年各縣才成立一所衛生院。建國之後,在各級政府支持下,各縣雖相繼成立了縣人民醫院,但在改革開放前,依然房舍面積小,舊房危房多,設備十分落後。作為地區醫療中心的黃塘醫院,只有840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改革開放後,梅州的醫療衛生事業得到海外僑胞,特別是香港同胞的熱心資助。與省、市配套資金一起,對醫院進行了全面的改造。不僅使所有市、縣級醫院(包括中醫院)新建、擴建醫療及生活用房面積增長十倍以上,還興建了一批鎮級衛生院。其中市人民醫院(黃塘醫院)建築面積增至現在10.4萬平方米。在全市各級各類醫院中,香港同胞捐資新建、修建和擴建的大、小醫院、衛生院160多間(幢),捐資金額約1億元人民幣。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市田家炳醫院,捐資1700多萬元,是一次性捐資最多的。此外,田先生還在豐順捐建中醫院、平遠人民醫院捐建田家炳醫院,在大埔縣建大小23間醫院。曾憲梓先生在市人民醫院捐建的憲梓大樓(內兒科大樓)、高壓氧治療中心、梅縣人民醫院榮發大樓等。羅煥昌先生捐建的興寧市人民醫院內科大樓、煥昌樓和中醫院桂清樓以及寧新衛生院門診大樓等。劉宇新先生捐建的興寧人民醫院華招樓、興寧市庭芳醫院和五華橫陂醫院宇新門診樓。徐琳先生捐建的蕉嶺人民醫院大樓和中醫院大樓。姚美良先生捐建的五華人民醫院永芳樓和平遠人民醫院永芳樓。餘國春先生捐建的梅縣新縣城裕華門診大樓等等。還有何冬青、鄒錫昌、鍾奇可、黎次珊、週化文、李濟平等香港同胞捐建的一大批鎮級衛生院。此外,他們還捐贈大小醫院的部分貴重醫療設備。
1996年前後國家衛生部門按照有關條件規定進行評審,市人民醫院被衛生部授予三級甲等醫院,各縣人民醫院被授予二級甲等醫院,多數鄉鎮醫院被授予一級甲等或乙等醫院。從根本上改變了梅州人民缺醫少藥的狀況,香港同胞為家鄉人民治病救人保健康,恩重如山。
關注體育事業振興足球運動
梅州是足球之鄉,尤其是梅縣、興寧、五華,曾為中國足球運動輸送過不少優秀人才。梅州足球和教育一樣,得益於華僑的影響和支持。民國初年,從歸僑盧柏廷、餘國輝等任東山中學和梅州中學足球隊教練始,梅州足球運動就有了良好的開端;1929年歸僑曾廣錫、楊友森等創建了強民足球隊;1931年歸僑溫集祥加盟任球隊長後,梅城足球在全省連獲冠軍;1942年香港南華足球隊主將、五華籍香港同胞李惠堂返鄉組隊出征香港獲勝,名震亞洲球壇。我們應該感謝一代又一代的梅州足球名將,特別是譽為亞洲球王的李惠堂先生,為梅州家鄉增添了光彩,推動了球風。可見,在全國踢足球還是當作一種玩樂的時候,梅州的足球普及程度在全省全國已遙遙領先。雖然那時的“足球之鄉”還沒有一個像樣的球場,畢竟60年代的梅縣足球已經跨過長江,獲得中南之冠。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經濟文化迅速發展,人們才逐漸懂得足球這玩藝兒在世界各國竟如此熱門。隨著遼寧、北京、山東、四川等省級足球運動崛起,梅州足球便顯得“不進則退,小進也退”了。多年來,香港同胞急家鄉之所急,為振興足球之鄉出錢出力。1985年由曾憲梓先生等捐建萬人看台的梅縣足球場;劉宇新、羅煥昌、曾憲梓、林尚聰等先生捐建興寧萬人看台足球場;曾憲梓、劉宇新、周錦濤等先生捐資五華萬人看台足球場;田家炳、曾憲梓、何冬青等捐建的平遠縣足球場,及田家炳等資助的蕉嶺縣體育場、田家炳獨資捐建的大埔縣體育場。1988年羅煥昌、劉宇新先生各捐建一幢大樓,興建了梅州市足球運動中心,成立了足球運動學校,開始了職業足球運動人才的培養工作。與此同時,還在全市連續舉行了“憲梓杯”、“宇新杯”、“南方杯”、“煥昌杯”等全國全省球隊參加的足球比賽。梅州的足球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梅州小將參加全國“希望”、“幼苗”、“萌芽”三杯足球賽,獲得全國冠軍三次、亞軍五次。80年代以來,梅州輸出了數以百計的足球運動員,成為省級及佛山、深圳等甲級足球隊的主力隊員,同時為國家隊輸送了像謝育新、伍文兵、吳偉英等一批優秀運動員,為國家和廣東足球運動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97年,梅州市中學生足球隊由我率團,代表中國參加在印度巴特那舉行的亞洲中學生足球賽,在12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五。1998年,梅州足球隊在全省運動會上,力克強敵,獲得全省冠軍。這一切都使曾憲梓先生等在憂慮之餘感到欣慰。當梅州中學生足球隊從印度飛回香港的時候,曾先生從心底里感到高興,像重獎國家奧運隊獲獎隊員一樣,也給足球隊予以獎勵,並請新華社香港分社領導一起宴請我們足球隊全體成員。
資助文化建設讓世界了解梅州
梅州譽為“文化之鄉”,其內涵主要是客家人共有的特性——崇文重教,興學育才。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梅州人口約10萬,當時考秀才的士子就有上萬人。興學育才是梅州的歷史特色,也造就了“文化之鄉”的盛名。但作為地方的文化活動設施則與當地經濟水平一樣,屬一窮二白。改革開放前,除梅縣金山圖書館外,各縣的圖書館仍屬“書屋”狀態。至於影劇院、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公園不是空白,就是面積極為有限。偶爾需發動全民觀看受教育的電影,也得分期分批到縣城唯一的影劇院觀看。為此,花上車費、餐費的開支遠超過一張電影票錢。人們為溫飽勞作、奔忙,農村更是日出至日夕為餐中兩碗飯而面朝紅土背朝天,過著“三飽一倒”的日子,不知精神食糧為何物。千百萬人的思想就像穿的衣服一樣幾乎統一為藍色軍幹裝。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精神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文化這個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畢竟受經濟基礎、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的製約。80年代以來,曾憲梓、劉宇新、羅煥昌等先生為了振興“文化之鄉”,豐富“文化之鄉”的內涵,帶頭捐建了一系列的文化設施工程。如捐資圖書館建設就有香港嘉應商會曾憲梓先生等捐建的梅縣劍英圖書館,羅煥昌、劉宇新先生捐建的興寧圖書館,何冬青先生捐建的平遠縣圖書館及楊光華先生捐建的梅州師範星雲圖書館,餘國春等先生捐建的鬆口圖書館等;文化活動中心有曾憲梓、劉宇新捐建的梅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劉宇新捐建的興寧青少年活動中心宇新樓和興寧老幹活動中心、文苑樓,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大埔家炳青少年文化室及游泳池,羅煥昌先生捐建的大埔百侯鎮煥昌文化活動中心,姚美良先生捐建的梅州大會堂及大埔銀江文化室、永芳戲院等,何冬青先生捐建的平遠石正鎮文化活動中心。此外,曾憲梓、田家炳、謝興強、劉宇新、餘國春等一大批香港同胞及曾沐彬、熊德龍等海外僑胞捐建的梅州市華僑博物館,田家炳、姚美良等先生捐建的大埔縣華僑事蹟展覽館,邱育新先生捐建的白宮壽而康老人活動中心。旅遊景點中由曾憲梓先生捐建的劍英公園聚賢堂、千佛塔文化中心,劉宇新先生在神光山捐建的尊經閣等。由劉宇新先生捐建的興寧電視發射台,劉宇新、溫學濂先生捐建的興寧廣播電視發射中心,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大埔電視台,姚美良先生捐建的梅州電視台演播室等等,舉不勝數。1992年,86歲高齡的廖安祥先生將其數十年收藏的何香凝、柳亞子、郭沫若、劉海粟、吳作人、李可染等大師級名家的書畫真跡103幅,送給嘉應大學收藏。除此之外,梅州1989年舉行的世界客屬聯誼會、1990年梅州市’90山歌節、1993年舉辦的全國“神州百姓鬧元宵”文藝晚會、1994年舉辦的第十二次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等大型國際性或全國性的活動,都離不開曾憲梓、劉宇新、田家炳、羅煥昌、黃華、黃源興、謝興強等香港同胞及海外僑胞的鼎力支持。最近在全國近30家省、市電視台播放由梅州市政府、梅州電視台與深圳大學聯合攝製的大型系列片《客家人》,也得到了曾憲梓、劉宇新、田家炳、姚美良、餘國春等先生的大力支持。這些大型活動舉辦得有聲有色,場面熱烈、內涵豐富,感染力強,讓山區梅州的新形象,多次通過電波遠播全球,使世界客家人對家鄉變化增進了解。以文化作中介,聯絡了鄉親鄉誼,溝通了鄉情僑情,從而使世界了解梅州,讓梅州走向世界。
旅港梅州鄉親以勤奮節儉、艱苦奮鬥的精神,幹出一番番宏偉的事業。他們身居港島,情傾故土,心系鄉親,竭誠為建設祖國、造福桑梓貢獻智慧和力量。他們為家鄉興學育才,助醫建院,振興文化,發展體育等公益福利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有60多位傑出者,被梅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稱號。
恩澤故園添錦繡,山水永記赤子情。梅州人民永遠銘記旅港鄉親的深情厚誼,他們的卓越功勳將永載史冊,與日月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