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12, 2005

僑鄉赤子

海水波及處,就有梅州人。散佈於世界各地的梅州籍僑胞、華裔及港澳台同胞,他們墾植著遙遠的異域番邦,傳播著悠久的中華文化,為家鄉贏得了“華僑之鄉”的美譽。梅州人移居海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前的梅州,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窮山僻壤,地少人多,相當一部分人靠家族公田,輪耕而食,糧食不能自足,唯有遠赴他鄉謀生,或被“賣豬仔”出洋,或由“水客”引帶出洋;有的因抗擊侵略或反抗黑暗統治失敗而被迫背井離鄉;民國時期客家子弟為逃脫充兵役厄運而出海者不絕如縷;還有許多因婚配、繼承產業以及留學有成後定居他國的。據統計,我市“三胞”散佈於五大洲67個國家和地區,計約330萬人,約佔全國僑胞總數的110。其中以僑居印尼人數最多,有65萬人,其次是泰國和馬來西亞,分別是63.6萬人和38.4萬人。在港澳台同胞中,旅港人數最多的當屬興寧市,有17.5萬人,居澳人數最多的是五華縣,有6800人,旅台人數最多的是蕉嶺縣,有40萬人。


梅州人出洋梅州人出洋可上溯到宋元時期,南宋末年,文天祥勤王到梅州,梅人響應者眾,鬆口卓姓800壯士毅然參戰,終因寡不敵眾敗走海道,舟沉崖山,倖存者漂泊到印尼的加里曼丹島,他們成了有據可查的最早出洋的客屬華僑,其中有姓名記載的是卓謀。在該島北部,而今依然有中國式的城堡遺址佇立於熱帶叢林中,那便是他們初涉異鄉的棲身之所。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失敗後,洪氏後裔及部屬子孫皆受株連,倖存者唯有避難異域。自宋元到19世紀的漫長歲月裡,政治迫害是誘發客家人遠徒重洋的一個主要原因。同時,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漸趨高漲,西方殖民者以透騙手段招募華工到南洋或美洲開礦墾植,特別是《北京條約》附件規定外國可招華工後,使梅州出洋者達到高潮,其中以“契約華工”(即賣豬仔)形式景況最苦。招募者先付給勞工家屬一筆養家費,隨後雙方簽訂契約,規定幾年後由僱方將其遣送回國。華工們擠在臭氣熏天的輪船底層的統艙裡,飽受酷熱飢疫煎熬,歷經千辛萬苦到達目的地後,從事環境艱苦惡劣的金、錫礦開采和橡膠種植。他們賣身期滿後,發揚客家精神,開創新業,接出家眷,兼濟親友,逐漸成了客家人向海外發展的橋樑和中堅力量。鴉片戰爭後,港澳成為國際市場,而日益繁榮,梅州人民也相繼前往謀生,香港石山多,初建城市,鑿山築壩,均需大量石工,素以石匠聞名的五華人便相繼去港,成為梅州人最早抵港的部分。後來赴港的梅州人多數經營一些依附於南洋企業的店鋪,為僑居異邦的華人提供運轉旅客、駁匯信貸、代購百貨等服務。梅州在台灣旅居者以蕉嶺為最,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丘仕俊(丘逢甲祖先)攜全家東渡台灣彰化墾荒定居後,接著各姓亦陸續遷台,經過幾百年繁衍,至目前,蕉嶺籍人數全島已達40餘萬。


民國時期,是客家人出國的黃金時期,業有定所的僑民紛紛接攜親屬往南洋等地定居謀生。 30年代“水客”特別活躍,梅州約有上千人以此為業,他們往返於國外與家鄉間,帶去的是到異國投親訪友謀生的鄉親,帶回的是遙遠的家音。建國以後,尤其是近幾十年來,由於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紅火了幾個世紀的出國熱驟然降溫,除繼承遺產、留學定居外,申請出國者大為減少了。


出國謀生的僑胞,在僑居國形成了一個個獨特範圍、規模與風俗的“唐人街”、“華僑城”、“中國城”等華僑社會,出現了許多以業緣、地緣或血緣為紐帶的社團組織,這些組織在抵制外界干擾,安排新客就業,壯大群體力量方面起很大作用。 1801年,梅州籍華僑在馬來西亞檳榔嶼成立嘉應會館,是第一個華人社團。海外久負盛名的客家人國際性組織是香港崇正總會,始創於1921年。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是頗具影響力的客家國際社團聯誼組織,1977年召開了第一次大會。 19941268日,世界客屬第十二次懇親大會在梅州召開,來自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屬鄉親代表及國內各地嘉賓2300人參加了盛會,實現了客家人大聚會、大聯絡、大交流、大團結的目的。其它規模較大的梅州僑民社團還有新加坡的應和會館、馬來西亞各地的嘉應會館、美國南加州梅縣同鄉會等。香港嘉應商會成立於1916年,是梅州市旅港同胞的聯誼組織,商會旨在發揚互助合作、愛國愛鄉精神,促進商業活動和業務之共同發展及桑梓社會經濟之共同繁榮,為家鄉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商會規模亦不斷壯大,會員已由最初的幾十家商號發展到今天的1500多家。


梅州人民憑藉堅韌刻苦的精神在海外謀生,促進了僑居國的開發,樹立了崇高的威望。清乾隆年間,梅縣人吳元盛在波羅洲(今印尼加里曼丹島)率從平服了當地土蠻的攻擾,被人奉為王;1777年,梅縣籍僑民羅芳伯(17381795年)在西婆羅洲一片荒蕪的坤甸地方進行開發,使坤甸日益繁榮。他領導華僑和當地民眾,抗擊荷蘭殖民主義者的入侵,在當地群眾中樹立了崇高的威信,他創建蘭芳大總制,任“大唐總長”,其後繼任總長的均為梅州籍華僑,傳10代,歷108年,直到被荷蘭侵略者武力吞併。


在泰國首都曼谷南1000公里的重鎮合艾市,聚居著為數眾多的客家人,該市的開埠元勳是梅縣人謝樞泗先生,他以遠大的眼光,超人的氣魄,為合艾市的開發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20世紀初他利用承建泰南鐵路而躍居僑界富翁。 1917年,在合艾首開謝樞泅路後,先後開通24條街道,使合艾市成了泰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泰王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1985年在合艾市為其樹立銅像,以供後人瞻仰。在合艾市,商店招牌十有七八是用泰文和中文並列書寫的,還辦有中國學校,發行中文報刊。在商店、市場上,客家話通行無阻,市內客家團體常有活動,生活上保留了客家人的風俗習慣。


梅州僑民李銘興在馬來西亞開辦錫礦,投巨資引進機械化開採,產品佔領國際市場,躍居“錫礦大王”寶座,他還開辦相關產業,躋身馬來西亞“七大財團”行列,為該國的礦業發展奉獻了超人的才智。


梅州僑胞愛國愛鄉梅州僑胞具有愛鄉愛國的光榮傳統,他們身居異域,心系祖國,為民族、國家的解放和建設竭盡全力。


【支持革命】他們積極支援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鬥爭。梅縣籍印尼華僑劉佛良及謝逸橋、謝良牧兄弟為資助革命而傾家蕩產;旅居南非的梅縣僑賢朱印山、葉志遠、朱質彬等踴躍加入同盟會並全力發動華僑為國內革命捐款,刊印《澄清宇內》一書,喚起民眾,並通過“梅縣僑商公會”、“嘉應會館”等團體舉行宣傳,連許多兒童都紛紛翻箱倒罐,拿出平日積蓄的零花錢,加入捐款的行列;梅縣旅居印尼僑胞梁密庵,早年加入同盟會,在印尼創設“寄南社”,後改為華僑書報社,作為同盟會的領導機關。他屢次認捐義款,1911年“三·二九”起義前夕,聞知急需巨款時,毅然將父親儲存的百萬元


寄回國內,支援起義,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時,特頒發“旌義狀”以獎諭。 1940年梁密庵病逝後,鬆口人民在公園內建“密庵亭”以紀念,壁上懸掛“旌義狀”,還附有蔣介石、林森、於右任、何應欽等國民黨要人的題詞。


【抗日救亡】抗戰時期,僑胞全力支持祖國的抗日救亡運動,他們紛紛組織各種救亡團體,出錢出力支援抗日前線,動員華僑青年回國參加抗戰,為抗戰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五華人李桂和,時任南洋僑胞籌賑會怡保分會幹事,率先認購救國公債10萬元,中國國民政府授予他“積善餘慶”匾額一面,以資獎勵。他還熱心家鄉公益事業,在華城鎮建造“桂和街”,捐巨款給五華縣立第一中學,即今五華中學。


【投資辦廠】張榕軒、張耀軒兄弟早年由鬆口闖身南洋,歷十餘年辛苦經營而成爪哇華僑巨擘,被荷蘭殖民者授以“雷蘭珍”“甲必丹”之職以統領埠內華僑,被黃遵憲推薦為中國駐檳榔嶼總領事。歸國後,投資200萬大洋,聘請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負責施工,修築了全長24公里的潮汕鐵路,成為中國第一條純商辦的鐵路,1906年建成通車。據19339月《潮汕鐵路季刊》載:“每天載客約4000人次,運貨1100噸”,韓江流域的穀米、蔬菜,“大致由鐵路輸往汕頭,呈運國內它市,或運南洋。”1939年,潮汕鐵路慘遭日軍轟炸拆毀。


海外僑胞回鄉投資的先驅要數泰國歸僑範坤南,他於1899年在州城創辦嘉應染織傳習所,傳授染織技術,並附設染織廠,開創嘉應州近代染織工業。民國時期,梅州僑賢先後在家鄉創辦了5家採礦公司,1911年由印尼華僑投資10萬元成立的協泰煤礦公司,


是當時規模較大的一家採煤公司,產品一度轉銷上海。這一時期,僑胞在家鄉投資建起了14家工廠,最早且規模較大的當推1915年印尼華僑創辦的梅縣振東織佈公司,資本額為10萬銀元,還有1930年印尼華僑創辦的梅縣光明電燈廠,1947年印尼華僑羅壽環獨資創辦的蕉嶺高思大地碾米廠等。


二、三十年代,海外僑賢紛紛集資,協助地方政府興建公路,19271937年為梅縣公路建設的鼎盛時期,先後興建了10餘條公路,初步形成了以梅縣縣城為中心的公路網。華僑投入資金最多、里程較長、存在較久和影響最大的首推梅松公路(梅城到鬆口),它建成於1931年,全長90公里,投資8萬雙毫,其中僑資5 萬雙毫,組成利群行車公司,政府給予該公司行車專營權10年,每日行車12班次,直至抗日戰爭前,公司歷年有盈餘。


【捐資助學】雁洋人丘燮亭,早年遠涉雅加達,事業有成之日起,便為家鄉教育事業殫精竭慮,1883年在本村建立私塾性質的“時習軒”,後又投入近萬大洋贊助東山中學創辦,他還派遣宗族中的10餘名青年到日本留學,歸國後皆獻身家鄉教育事業。 19275月東中遭封閉後,他痛心疾首,立即成立南洋華僑援助東山中學委員會,通電聲援。他及親屬還數度認捐教育經費,建設兩村錦江橋、鬆口梅東及梅縣體育館等,高風厚德,百世流芳。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接受辦學捐助資金累計達7.6億元,梅州3000多所各類學校,校舍大部分由海外鄉親捐建。全國人大常委、香港中華商會總會長曾憲梓先生,為家鄉教育事業捐資已逾億元,他捐資1500餘萬元在梅城建立曾憲梓高級中學,佔地108畝,是目前一次性捐資最多、規模最大的中學。學校以“勤儉誠信”為校訓,以高質量有特色的新型學校為目標,建校數年來,在教學管理、科研及高考方面取得引人矚目的成績,是我市僑資學校成功辦學的典範;旅居馬來西亞僑賢蕭畹香先生前後捐資達3600多萬元,多用於文教事業,單獨捐資興辦的進光中學,除500萬元建設校舍外,每年還拿出80萬元用作學校辦學經費;旅港儒商田家炳先生,自1990年規劃建設大埔縣田家炳系列工程至今,捐資近億元,完成從電視大學到托兒所共 28所學校的建設工程及其他公益事業建設,他還在國內及我市各縣(區)獨資捐辦數十所“田家炳中學”。


【興醫濟世】梅州從1896年瑞士人來梅辦德濟醫院傳入西醫開始,到建國之初,醫院依然是房舍面積小,舊危房多,設備落後。建國之初,梅州的醫療衛生事業得到海外僑胞的熱心資助,對醫院進行改造,不僅使所有市(縣)級醫院新建、擴建醫療及生活用房面積增長十倍以上,還興建了一批鎮級衛生院,改變了梅州缺醫少藥的狀況。田家炳先生捐建的梅州市田家炳醫院,捐資1700萬元,是一次性捐資助醫最多的工程項目。


【弘揚文化】改革開放前,梅州文化活動設施除梅縣金山圖書館外,各縣的圖書館仍屬“書屋”狀態,僑胞為家鄉文化設施建設慷慨解囊,先後有曾憲梓先生等捐建梅縣劍英圖書館,羅煥昌、劉宇新先生捐建興寧圖書館,何冬青捐建平遠縣圖書館等。其中最大的文化捐建項目當屬梅州市華僑博物館。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認真貫徹黨的僑務政策,市及各縣(市、區)均設立僑務辦公室和歸國華僑聯合會,聯絡僑心,溝通僑情。各級政府及僑務部門對長期以來一些錯誤做法進行糾正。先後為5254戶僑戶更正了成份,為930位歸僑平反了冤假錯案,使274


萬多平方米的農村僑房和50多萬平方米的城鎮僑房完璧歸趙。梅州各級黨委、政府還多方面關心保護“三胞”建設家鄉的熱情,從政治上凝聚僑心。目前,市、縣兩級政協共吸收旅外僑胞118人為政協委員,其中市政協委員41人,縣政協委員77人,為廣大海外鄉賢架起了參政議政的橋樑。創辦了11種僑刊鄉訊,向海外 6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及時介紹故鄉發生的巨大變化,反映“三胞”在僑居地的多彩生活,影響較大的有《梅州僑鄉月報》、《梅州僑訊》、《客家人》等。


政策的落實和故鄉所敞開的真誠寬闊胸懷,溫暖了僑心,“故鄉水甜,故鄉人親”深深烙印在僑胞的腦海中,廣大“三胞”參予桑梓建設的積極性極大地激發起來,他們捐資興建了大量的學校、影劇院、體育場、醫院、道路橋樑及公益性建築。到2000年底,我市接受“三胞”捐資共19億元。經華僑的牽線搭橋,我市1998年還同塞舌爾共和國首都維多利亞市結成友好城市。


恩澤故園添錦繡,山水永記赤子情。為了表彰鄉親們為家鄉做出的巨大貢獻,梅州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聯合將兩顆新發現的行星分別命名為曾憲梓星和田家炳星。梅州市人民政府分別於1992年、1994年、1996年和2000 年四次授予孫城曾、曾廣淼、李濟平、劉錦慶、曾憲梓、羅煥昌、劉宇新、餘國春、黃麗群、陳泰元、姚美良等146人“梅州市榮譽市民”光榮稱號。做了榮譽市民,他們又多了一份建設家鄉的責任。

Wednesday, February 23, 2005

永興堂藤器商會春節聯歡 中聯辦負責人到賀劉漢梅致辭

香港商報


【商報專訊】港九永興堂藤器同業商會日前於旺角倫敦酒樓舉行會員春節聯歡慶賞元燈晚會,主禮嘉賓香港嘉應商會永遠榮譽會長羅煥昌、新界工商業總會主席溫學濂(廣東省政協委員)、旅港興寧同鄉會監事長陳振炎。主要嘉賓有:中聯辦行政部處長陳建達、中聯辦九龍工作部處長葉萬權、沈運森、林瑩、劉小巙、羅港楠、劉照星、羅勝芳、劉攌星、劉發、李佛壽、洪榮華、盧幹、李玉雲、陳誌等。


該會理事長劉漢梅致辭,他表示:‘過去的一年,是令人鼓舞的一年。祖國大地改革開放繼續深入開展,經濟建設持續穩定發展,宏觀調控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我國體育健兒,在雅典奧運會上,大顯神威,勇奪32枚金牌,名列金牌榜上第二。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無比興奮。至於本港,在經歷挫折與低迷之後,去年經濟在特區政府帶領下以及中央全力支持下,全港市民不屈不撓,戰勝困難,勇往直前,呈現了強勁復甦,各行各業逐漸興旺起來,港人信心增強。過去一年,本會在各位前輩、首長、理監事和廣大會員的關心支持下,齊心協力、團結合作會務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在此。本人對全體理監事和會員的努力和支持,表示萬分謝意!


隨後,羅煥昌、溫學濂、陳振炎相繼致辭,並舉行頒發獎學金、致送紀念品儀式,由會長鄒偉光致謝辭。


儀式完畢,宴會及文藝節目開始,並有大抽獎助興,氣氛熱鬧。最後,競投元燈晚宴進入高潮,競投相當熱烈,而所得收益則用作發展會務之用。


港九永興堂藤器同業商會本屆理監事芳名表:


永遠名譽會長袁仕豪、劉漢梅、鄒偉光。永遠名譽副會長:陳新權。當屆名譽會長:王海輝、黃晉宏。會長:鄒偉光、王錦華。會務總顧問:羅煥昌。顧問:陳傳發。理事長:劉漢梅。副理事長:陳新權、陳華茂、王焯華。會務主任:鍾俊宏、副會務主任:曾錦賢。財務主任:楊應槐、副財務主任:潘鎮平。交際主任:曾造光、副交際主任:鐘木香。福利主任:王佑宏、副福利主任:孫顯榮。調查主任:曾繁質、副調查主任:賴培新。理事:陳傳發、陳梓飛、黃佛賢、伍輝泉、李香榮、楊俊傑。監事長:鍾春錦、副監事長:楊應基。評議主任:藍義和。核數主任:王廣龍。監事:陳輝英、陳寶賢、陳偉康。秘書:張寶景。

Tuesday, January 18, 2005

梅州聯會新會所正式啟用梁愛詩主禮百名會友聚首一堂

香港商報


【商報專訊】記者陳婉媚報導:香港梅州聯會位於上環的新會所日前正式啟用,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應邀擔任主禮嘉賓,與近百名新舊會友聚首一堂,見證會所開幕的歷史時刻。聯會會長林光如表示,本著與時俱進精神,該會在繼承愛國愛港愛鄉傳統的同時,隨著新會所的啟用、首屆會董會的就職,以及聯會老中青會員的團結力日增,該會今後將展示新思維、新風格的新社團文化。


該會榮譽顧問羅煥昌、何冬青、餘國春、會長林光如、主席余鵬春、榮譽會長黃炯昌、陳泰元、李乃英、朱雪梅與梁愛詩一同主持新會所揭幕儀式及切金豬儀式。典禮上,羅煥昌代表聯會向部分捐款資助籌建新會所的熱心鄉賢致送紀念品,賓主、會友又齊聲唱頌會歌,場面熱鬧。


梁愛詩致辭時充分肯定香港梅州聯會為香港繁榮穩定做出的貢獻。她指出,香港的梅州鄉親約有數十萬人,聯會歷史悠久,一直致力團結鄉親、創造和諧,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並就政策制定、社會問題上提供意見及批評。行政長官日前公佈了本年度的施政報告,期望該會繼續給予意見,發揮積極的力量。


林光如表示,該會於去年1020日正式成立,可說是一個新生社團,但該會的前身是擁有107年曆史的香港義安公社,義安公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均為香港的進步與發展作出貢獻。本著與時俱進精神,義安公社更名為香港梅州聯會,在繼承愛國愛港愛鄉傳統的同時,更希望以新思維、新形象、新風格建立新的社團文化。


香港梅州聯會現有會員千多人,會員人數並在不斷擴展中,該會除發揚尊老攜幼的傳統外,將重點培養青年一代,利用新會所舉辦多項活動如:專題講座、興趣班,及組織尋根考察等,以提高青年一代的綜合質素。聯會會所位於上環皇后大道中恆隆大廈,佔地約2000尺,購置及裝修資金約300 萬元,在會員鄉親的鼎力支持下,短短兩個月便集結足夠資本,自置會所。


作者:陳婉媚

Saturday, January 1, 2005

選舉委員會

選舉委員會

ELECTION COMMITTEE

商界第二(12)

林光如

羅煥昌

甘廣寧

陳小玲

余國春

胡國祥

劉宇新

黃守正

譚福添

霍震寰

關汪洲